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内能热量测试题MicrosoftWord文档
“内能热量”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流星在空气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B.铁片在室外被太阳晒热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2.关于热量和热传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B.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有热量少的物体C.比热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D.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就一定会升高B.只要物体吸收了热量,分子动能就一定增加C.只要物体温度不变,它的内能就一定不变D.只要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就一定增加4.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年中沿海地区的温差总比内陆地区的温差要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的密度比砂石、泥土的小B.海水含有热量比砂石、泥土多C.海水的比热容比砂石、泥土的大D.海水的传热能力比砂石、泥土弱5.在农业早春培育秧苗时,常采用晚上灌水护苗,白天排水助长的方法,这样做的原因是()A.灌入的水温度较高,所以可以防止秧苗冻坏B.水的比热容大,放出的热量多,所以秧苗不会冻坏C.泥土的温度高,所以白天把水放掉有利秧苗生长D.泥土的比热容小,吸收热量少,所以白天泥土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6、漳州九龙江水对沿岸气温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水的AA.比热容大B.密度大C.比热容小D.密度小7、下列流程图是用来说明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及涉及到的主要能量转化情况.关于对图中①②③④的补充正确的是()DA.①做功冲程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③压缩冲程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①压缩冲程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③做功冲程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①压缩冲程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做功冲程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①做功冲程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压缩冲程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8、图中的四个冲程不是按照热机正常工作的顺序排列的,你认为让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二、填空题9、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剧(选填:“加剧”或“减缓”).10、目前我国研发一款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环保车.汽车使用前需要压缩存储气体,这一过程通过做功的方式使气体内能增加,开动时,释放的气体推动发动机,将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此车紧急刹车时,刹车片和轮胎都变热,汽车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11、父亲节那天,小明给父亲启啤酒时,发现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瓶内的气体冲出时,内能转化为能,使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而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机械做功12、中国南海海底探明有大量的“可燃冰”,同等条件下,“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说明“可燃冰”_____的很大;以10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热量J。[q煤气=4.2×107J/kg,热值,2.5×10313、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题13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l)仅增加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二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和(选填图中“a”、“b”、“c”或’'d'')14、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首次下潜至7000m以下,“蛟龙号”入海后,舱壁遇到冷的海水,温度降低,内能,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此时,舱壁内侧出现了大量小水珠,这是舱内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减小热传递液化15.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例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浸入有热水的烧杯中。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1)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2)木塞冲出试管口的瞬间.乙醚的温度降低,内能(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乙醚的内能。三、实验题16、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________;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___________。(2)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________(沙子/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第18题图(1)沙子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使沙子受热均匀;(2)水;水蒸气液化放热.17用图1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过程中,电热棒的功率保持恒定。玻璃片水玻璃片沙子⑴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刻物质的温度是℃⑵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加热过程中烧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⑶t2时刻该物质处于态。⑷比较t2与t3时刻的内能,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较大。理由是。⑸已知0~t1与t5~t6的加热时间相等,由图乙可知两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得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用公式表示)答案:16.(7分,每空1分)⑴-8⑵0⑶固液混合⑷t3,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⑸小,tmQc18、申龙同学在“探究牛奶和蓖麻油的沸点及比热容”时,选择等质量的牛奶和蓖麻油,用同样的火力分别加热初温相同的牛奶和蓖麻油,加热到3min时牛奶沸腾,此时牛奶的温度为87℃,但蓖麻油还未沸腾,此时蓖麻油的温度为105℃。(酒精的沸点为78℃)(1)测蓖麻油沸腾时的温度,要使用_________(选填“酒精”或“红外线”)温度计。(2)从上面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现有器材: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功率为P的电磁炉、电磁炉的配套铁锅、火柴、酒精灯(酒精的热值为q)、秒表、天平、量筒、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家庭电源。申龙想知道蓖麻油的比热容,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及表达式,并分析引起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四计算题19、已知煤气的热值为3.6×107J/m3,0.28m3的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若这些热量的50%被温度为20℃,质量为30kg的水吸收,则水温升高多少?[c水=4.2×103J/(kg·℃)]20、“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驱车外出旅游。当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受到的阻力是整车重的0.08倍,发动机的效率为4O%。已知汽车整车质量为1375kg,油箱容积为50L。(汽油热值q=3.3×107J/L,g=10N/kg)(1)这时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2)该车加一满箱汽油,按照以上速度最多可以匀速直线行驶多远的路程?21、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煤炉给lOkg的水加热,同时他们绘制了如图l4所示的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若在6min内完全燃烧了2kg的煤,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煤的热值约为3×107j/kg。求:(1)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2)经过6min时间加热,水所吸收的热量;(3)煤炉烧水时的热效率。25.(8分)解:(1)Q放=Ⅲg………………………………………………………………………(1分)Q放=2kgx3x107J/kg=6×l07J…………………………………………(1分)(2)Q,a=cmz全t………………………………………………………………(1分)Q吸=4.2x103J/(k9.℃)x10kgx60。C=2.52x106J………………………(2分)(3)叩=Q吸/Q放……………………………………………………………………(1分)叼=(2.52x106M6x107J)x100%=4.2%…………………………………(2分)五、综合题22、下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过程中热量,产生的湿热空气被风机吹出。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空调扇后,这部分空气(不含增加的水蒸气)的内能。.答案:蒸发;吸收;减少2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空气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如图24甲)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图24乙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汽化,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B.制冷剂汽化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C.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液化。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空气能热水器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能效比,它是指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能(Q)与压缩机等电器消耗的电能(W)的比值。能效比越高,说明热水器的制热效果越好。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冷剂在中汽化,在中液化。(2)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将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中。(3)某品牌空气能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参数如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空气能热水器正常工作1h可产生的热水的体积为L。[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1)蒸发器;压缩机;(2)空气;水;(3)68
本文标题:九年级内能热量测试题Microsoft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