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和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固体溶解度复习》教学设计余塅中小学——王声忠中考动向分析: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通过近几年我省的中考试卷分析可知,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且固体溶解度曲线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分值一般都在5分左右。复习目标要求: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2、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3、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重点: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其应用。难点:根据溶解度对溶液变化的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教练结合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梳理:1、溶液分类(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3.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只是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能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大小的就是溶解度,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也即是每一百克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克数。、“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值.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性是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5)溶解度曲线:1、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点)2、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点)3: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4: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0102030405060708090100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度10g1—10g0.01—1g0.01g200190180170160150140130120110100908070605040302010氢氧化钙(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CO36)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蒸发溶剂结晶法升高温度结晶法链接中考:1.(2011年江西)(5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甲”或“乙”);(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填序号)。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C.溶液质量: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2、(2010年江西)(4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200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克溶解度(克)(2)400C时,把4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的溶液是______60-----------------------(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欲将400C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40--------------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4)400C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02040温度溶液各100克分别降温至200C,所得甲物质的质量________(选填“”“=”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布置课后练习:《中考新评价》P34----37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和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