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中国自然地理考试复习题
1中国自然地理是一门区域自然地理。研究对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地域分异规律第一章国土概况一、领土、位置、疆域1、陆地面积:约960万㏎2⑴数据问题:估算数据,沿用至今。⑵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54万㏎2加拿大:997.6139万㏎2中国:约960万㏎2美国:937.2614万㏎2上述四国中,我国纬度最低,土地生产潜力最大。⑶一个国家面积的意义:面积愈大,自然条件愈复杂;自然资源愈丰富;生产布局可互相补充,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2、地理位置:⑴经纬度:东西跨经度62°,4个时区,东西时差达4小时零8分。是我国经向地带分异的基础。南北跨纬度近50°,跨六个热量带,是我国纬度地带分异的基础。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2、地理位置:(2)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海陆兼备的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的基础,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二、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总特点1、我国土地辽阔,水热状况因地区差别显著,相应呈现一系列自然景观类型。南北向的热量差异,呈现纬度地带性规律;东西向的水分差异,呈现经度地带性规律。2、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亚热带地区受季风影响,雨热同季,成为温暖湿润的农业发达地区。3、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4、独特的自然历史过程,土壤、生物资源丰富。5、人类活动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犬牙交错,第二章地貌2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地带性因素: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因素,其中气候因素为主导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包括地貌因素、海陆条件、地表组成等,其中地貌因素为主导因素。中国地貌是组成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因为:1大的地貌单元,往往是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的重要界线;2地貌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水热状况的重新分配,深刻地影响到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异,从而关系到生产的发展。3在低级的自然区划中,地貌单元常常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单位。一、地貌的基本特征(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地形转折处,均为西坡缓,东坡陡;2.地质构造上都是深大断裂带;3.三级阶梯都反映地壳的厚度不同;4.新构造运动在三级阶梯面上表现不同。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山脉分布具有规律性,是中国地貌的骨架,也是重要的地理界线。1)东西走向山脉:主要有三列:北列——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中列——昆仑山脉、秦岭、淮阳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南列——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昆仑山脉、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m以上,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m左右,南岭仅1000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2)南北走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3)北东走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简称华夏系。自西向东分为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脉,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脉;外列:台湾山脉,玉山海拔3952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4)北西走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简称西域系。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3东南丘陵,分布在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二、地貌形成因素(一)地质构造基础1、基本概况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现代地貌的格局。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与欧亚板块碰撞,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我国西北部地区受南北挤压力的作用,以及刚性地块的抵抗,形成一系列的断块山地和山间断陷盆地。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接触,使得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不同的接触关系,致使地质构造的表现不同。以贺兰山——六盘山——哀牢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为界分为西部、中部、东部。2、第四纪以来中国地貌发育(1)地壳运动的区域差异①青藏高原的隆起上新世末期,青藏高原高度为1000米左右。(证据)第四纪期间,整体抬升4000米:(晚喜马拉雅运动)早更新世:抬升1000米;中更新世:抬升1000米;晚更新世:抬升1500~2000米;全新世:抬升350~500米;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上造成南北、东西气流流通的障碍,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巨大的高原加强了东部地区的季风,对地表自然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本身形成了高寒气候,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冻土。另外,山体的抬升引起河流的下切,由于后期抬升速度加快,河流下切速度小于山体抬升速度,在高原面上的河流曲流发育,河谷宽浅,水流和缓,而在高原的边缘,河流下切强烈,形成高山峡谷,河流湍急,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②西北地区主要是地壳的差异运动,山地褶皱断裂抬升,盆地断陷下沉,表现为差异升降运动。强度由南向北逐步减弱。③东部地区升降幅度较小,各部抬升不同,主要以沉降为主。兴安线以西,大约隆起1000米,如云贵高原、华北山地等,兴安线以东,以沉降为主,形成广大的平原。同时,东部地区还存在着第四纪火山活动。2、第四纪以来中国地貌发育(2)第四纪期间气候变化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到地貌外营力,影响到我国的地貌发育。①冰期和间冰期我国西部有4期,性质为山谷冰川;我国东部地区,长期以来有争论。②对中国地貌发育的影响4沙漠、黄土的形成,海平面的升降及海岸变迁,红色风化壳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等。(二)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着地貌发育的外营力,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和强度。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但南北差异明显。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主要的地貌外营力。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具有独特性。(三)地表物质组成因素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在长江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厚,形成喀斯特地貌。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大,沙丘广布,这不但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而且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密切关联。(四)人类活动因素第三章气候中国气候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一、中国气候特征的形成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3、季风形成因素(1)行星风系:行星风系随冬夏季节变换而发生南北移动,造成风向随季节变化。大约30°N以北为西风带,以南为东南信风、东风带。对于我国来说,西风为干旱的,东风为湿润的。(2)海陆差异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换。冬季、夏季在1500米高度的低空条件下,形成许多活动中心,它们的活动、移动影响着我国气候特征。(3)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主要对我国季风气候起着加强作用,它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动力影响和热力影响。青藏高原的动力影响①分支作用:冬季特别明显。在对流层下层,西风带遇青藏高原后受阻,产生分支绕流,形成南槽北脊。北支急流形成地形脊,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南支急流为地形槽,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变化有很大影响。南支急流扩大了西风带的影响范围,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的势力范围扩大。5②阻挡作用:南北气流的阻挡,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③扰动影响:西风带气流爬越青藏高原,在对流层中上层会产生振动,对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有较大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夏季:高原面增温,形成热低压,加强印度低压,加强了西南季风。高空为暖性高压,即青藏高压,加强了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东南季风起到加强增厚作用。冬季:高原面辐射冷却,形成高压,加强了蒙古冷高压,同时加强了我国冬季风。二、季风进退与气团活动1、冬季行星风系:主要是西风带,东风带只影响南岭以南地区。南支急流扩大了西风带范围(仅在冬季出现,10月—5月)。活动中心: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副热带高压东退至太平洋西经范围,赤道低压位于10°S地区。影响我国最主要的是蒙古高压。气团活动:极地大陆气团Pc,其南移形成冬季风,南移过程中产生三种变性Pc——陆变性NPc,冷海变性NPc,暖海变性NPc。这四种气团之间形成锋面,影响我国的天气变化。天气变化:华北:Pc与陆地NPc之间形成锋面,称为寒潮锋面,带来强烈降温,并有大风,在东北地区还会有雨雪天气。华中:陆地NPc与冷海NPc形成锋面,它属于寒潮锋面。带来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华南:陆地NPc和冷海NPc与暖海NPc之间也有锋面,平均位置位于南岭地区,称为华南准静止锋,往往有持续性降水,造成阴雨天气。西北:在蒙古冷高压的控制范围内。西南:云贵交界处,陆地NPc与热带大陆性气团Tc之间形成云南准静止锋,锋下多阴天云雾,少雨雪;云南则晴朗干燥。冬季风建立:东北:9月中、下旬。北风、西北风。华北:9月末,10月初。西北风。华中:10月上旬。北风。华南:10月中旬,东北风。冬季风移动速度快,其建立与消失与南支急流密切相关。南支急流10月上中旬建立,使得冬季风加强,并迅速南下。2、春季过渡季节,几个活动中心控制我国,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势力都不太强。北方受蒙古高压影响,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南北差别增大。3、夏季行星风系北移,我国东部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其西进北上给我国季风区带来一系列天气变化。副热带高压的辐散气流为热带海洋气团Tm,登陆后与NPc形成锋面,称为极锋。该锋面的北移,造成降雨带的移动,影响东部地区的主要天气变化节律。初夏:6~7月中旬,南支急流消失,夏季风来临,为“突变”性质。极锋到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在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持续停留,形成“梅雨”季节。盛夏:7月中旬,西风带北移至42°N以北,副高轴部北移至32°N。北移过程中,Tm为主导,极锋北移导致雨带的北移。6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梅雨消失,并受副高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在单一的T
本文标题:中国自然地理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1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