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5)当代社会问题吕嘉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代化带来的普遍问题与传统治理世界性问题:人口、贫困、就业、社会风气、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公平、精神疾患传统治理理念:问题源于不平等,对于问题根源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两种社会治理:自由民主:封建政治是不平等根源,私有制、市场经济、人权、民主等形成平等利益博弈(罗尔斯:正义即公平)。社会主义:私有制是不平等根源,财产公有,按照统一计划进行社会生产。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教训与经验解决13亿人的问题,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失去了一些机遇。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2003-12-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精髓,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2003-12-10源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江泽民,2001)中国政治家的智慧与担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1978)。中国文明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特点:以人为本,以人的境界提升为理想社会之本,而不是平等博弈或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共十七大报告)。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邓小平: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的社会理念与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比尔·盖茨:中国在30年内帮助约6亿人口摆脱贫困(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林毅夫:1979年到2010年,中国平均年增速为9.8%,人均收入在90年代是非洲的70%,现在是非洲人均收入的三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发展不均衡:“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中国特色的社会理念与人口问题8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2005年为52.5%。人口老龄化:未来30年,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人口素质低;年净增1400―1500万人,资源负担重: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县际竞争”,成败萧何张五常:中国经济崛起原因是“县际竞争”。中国的县可以作为企业看,而适合的比喻是一个庞大的购物商场。租用商场的客户可以比喻为县的投资者。中国的地区层层分成与县际竞争,促成土地的效率使用及协助财富累积,史无前例。……中国的持久高速增长人类历史没有出现过。这制度不难抄袭,但需要地区没有顽固的利益阶层,也要有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来推行。——张五常,中国经济制度(2007)国内经济学家论县际竞争的弊端市场监管主体缺位或大大弱化。一些干部往往将政绩看得比其他因素更重,导致其决策出现扭曲。竞争行为短期化。抑制了市场的正常竞争。对县际竞争固有弊端不加以摈弃和抑制,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毁于这一发展模式——郑京平:“县际竞争”发展模式的利弊分析国内法学家看县际竞争在我国,县政府只是一个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执行机构,没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那些要素,如政策法律决策权,没有税收、金融权,没有土地、资源等决定权。不少县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往往涉嫌违法操作。发展经济中的违法事件多与县政府有关,如拆迁征地、土地违法,环境污染等——蔡定剑:理性看县际竞争群体性事件激增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8709起,1995年发生群体性事件1万起。1999年发生群体性事件3.2万起,2003年发生群体性事件5.85万起,2005年发生群体性事件8.7万起,2006年约9万起,2007年超过8万起,2008年9万起,2009年突破10万起,2011年每天500起(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国特色的社会理念与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理念有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同两种传统社会治理理念密切相关。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与政府管理:解决贫困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及经济增长,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同时,也产生出了新的问题。解析路径与中国当代社会问题探讨市场经济与政府控制的结合,是认识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路径。当前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人们所说“新的三座大山”:教育、住房、医疗。此外还有环境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信仰危机、诚信问题等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其他问题。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学生不满意:学习负担重,生活无乐趣;家长不满意: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家长负担重;教育质量差……。老师不满意:教学压力大,科研压力大,家长要求多,学生不好管;校长不满意:管理压力大、政绩压力大;政府、社会不满意:毕业生在知识、技能、品德、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部长眼中的教育问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解决的合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不少困难。“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尚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袁贵仁部长教育问题(高中教师观点)应试教育改变了学习性质。大家都要成绩,学习不是在追求知识中掌握知识,激发兴趣并给人带来乐趣;而是追求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学生学习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性训练。学生学习无兴趣,负担重,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育问题(大学教师观点)“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郑也夫“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理群钱学森之问(2005)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未引导人的精神成长(思修老师观点)人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身体与精神的成长大体同步,都要15-18年甚至更长时间,标志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人的教与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与谋生技能,更要引导人的精神成长——以人的典范引导人的自我认知。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引导人的自我认识,人的精神成长只能自发完成,全民族的精神素质普遍下降。中国高考作文题(2014年)新课标:两人过独木桥,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北京:老规矩;湖北:山顶的风景浙江:门与路;湖南: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广东:胶片与数码时代;福建:空谷山东:开窗看问题;广西:老王生病安徽:剧本修改谁说了算江苏:什么是不朽四川:人只有站起来世界才属于他辽宁:科技改变生活?法国文、科、经济社会类作文题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教育问题(一位高校校长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姜耀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久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也是高校行政化的体现,高校校长有级别,大家都想当官,谁还愿意安心做研究?教育应当成为一种商品一种观念:教育是公共事务,应由政府管理。教育市场化,使有权、有钱者享受好的教育,无权、钱者难以享受好的教育。教育成为商品,人人都可办学,向社会提供他认为好的教育,实现人的无限可能。政府代表国家管控教育,以统一标准衡量所有人,社会只认可会考试的人。人有无限可能,却都被驱赶进入一条成长的轨道。长此以往,全民族的素质整体下降。教育是一种特殊商品教育是商品,却不同于汽车、住房那样的商品,不能简单用货币来等价交换。私人办学,要成为好的教育,要保持社会认可的教育水准,就要限定入学资格,严肃学习纪律,杜绝权、钱与学位的交易。政府管控教育资源,教育的真实质量为形形色色指标所掩盖,权、钱可直接标志教育管理水平,滋生权、钱与学位的交易。好的教育与教育家好的教育的产品是最优秀的人。人有无限可能。怎样教育最好?如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是人的永远的问题。教育是人的教与育,只有人能够教育人;好的教育的基本特征:好人从事教育人的工作。教育家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首先是最优秀的人,陶行之、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无不身体力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不同方面实现着人的各种可能。住房问题房价过高,住房成为社会问题。1978年前,居住拥挤,想买房却不能。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住宅楼,时任国家建委副主任的张百发回忆,邓小平“问居民住房可否成为商品,当时现场的同志没有人敢回答”。邓小平自言自语说,如果房子算商品,想用自己这些年的积蓄给孩子买套房。改善住房条件,土地成为商品改革前,实行土地行政划拨制度。1979年,以场地使用权向外资或向合资企业收取使用费。土地使用权可作为中资股本。1980年,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住宅开始商品化,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逐渐改善。1988年,城镇实行收取土地使用费,土地成为垄断商品2004年,城镇实行土地拍卖制度,土地成为以政府为垄断者的垄断性商品,房价开始急剧上涨。囤积土地:晨报2010年11月5日:企业囤积土地12亿平米,足够1.2亿人居住。房屋空置:国家电网公司在660个城市调查,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空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房产泡沫空前巨大,凤凰网,2013年10月4日)经济学常识:自然垄断商品与垄断商品自然垄断商品是天然具有垄断特征的产品,只有在垄断条件下,才能实现产品供应或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城市自来水、电力等,需要一家企业统一布置管道,统一连通的输电线。垄断商品是企业通过市场行为或技术创新确立的,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往往因垄断企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制定远高于成本的商品价格。自然垄断商品是国家允许的,垄断商品则是多数国家都加以警惕并打压的。土地问题背后的财政问题2010年地方财政: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6%,同比增70.4%;2010年国家财政:“土地财政”占全国财收比重高达33.75%。全国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增长21.3%。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高达2.7万亿元,同比增加7
本文标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2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