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九年级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用
请妥善保管,勿遗失1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编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可以让所有物体都运动起来也可以让所有的物体都静止。注意:动植物的生长不是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注意: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叫做静止;相对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运动。特别:若A,B相对静止,那么C物体相对于A或B,C的运动状态是相同的。补充:同步卫星指的是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的卫星,相对于地球而言,它是静止的。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相同时间比路程)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相同路程比时间)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2、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变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运动1.1m注意:用上述公式求出来的是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的平均快慢,在运动的各个时刻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相等,瞬时速度可能不等。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或者路标)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3、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根据速度)⑴匀速运动⑵变速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2)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vst=tsv=vts=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有关系。tSvvst=请妥善保管,勿遗失2变速运动也可以用求其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四、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即国际统一使用的单位。初中各个物理量的国际单位——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压,V;电流,A;电阻,Ω……2、长度的测量:①选对: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精度和量程都合适的测量工具。要做到三察:使用刻度尺前应该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②放对:A放平: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B紧贴:如果尺子较厚,要将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C对齐:零刻度线或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③看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或俯视。④读对:必须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⑤记对: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__数字____和__单位__.练习:如图,读数应该是1.60cm;若读成1.6cm则错误。若单位为m,则必须记成0.0160m。化暗为明当刻度尺无法贴近待测的长度,并且暗藏在物体的中间,这时我们可用化暗为明的办法。例如:测圆锥体的高、硬币的直径如下图一和图二圆锥体的高为12.9mm硬币的直径为20.1mm化曲为直如果待测的长度是无规则的弯曲,并且在长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直接测量无法测量,我们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例如:测我国辽宁省海岸线的长度,如图三我们可以用一细棉线沿辽宁省的海岸线贴放,然后拉直,再用刻度尺测出这一细棉线的长度,既为辽宁省海岸线的长以少聚多待测长度很短,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这时我们用刻度尺也无法直接测量,如果直接测量,就没有准确值,只有估计值,误差很大,这种情况我们可用以少聚多的方法。例如:测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测物理课体一张纸的厚度时,先测出200页的厚度,vst=请妥善保管,勿遗失3再除以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墙铁壁丝的直径,是将细铜丝密绕在铅笔上,测出32圈的长度为50.0mm,再除以31,就是细铜丝的直径,这样也符合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大的减小了误差。3、时间的测量停表的读数方法: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秒),并将它们相加。如图左读数为3分8.4S,右图读数为3分38.4S五、力1、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孤立的一个物体是不会出现力的作用的,且受力物体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存在。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乙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力时,甲对乙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物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一对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相互作用力,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注意:作用力是相互的,就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注意: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形态)发生了变化就一定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只需注意方向和作用点)六、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和惯性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都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刚到达水平面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请妥善保管,勿遗失4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七、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共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两个力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的性质可以不一样两个力的性质相同两个力作用的效果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两个力分别产生各自的效果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本文标题:九年级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知识点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2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