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1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1、劳动起源说——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的延伸。2、生物起源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流变。3、儿童模仿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提出4、需要起源说5、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提出6、其他种说法如: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等。研究教育起源的目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为什么会存在?教育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需要不仅仅是先天的,更重要是后天的、人属的,它使人不再是动物。教育正在于养成并为了这些需要。2、教育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劳动、意识、语言、学习(模仿)、交往。3、教育的原型是什么?教育的原型是动物的本能授受活动。4、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存技能的教育人的行为有四种基本功能:获取食物、安全防卫、生殖和传递信息。a.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血缘群婚氏族群婚即普那路亚婚对偶婚b.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工具使用②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工具制造及其教育2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③原始宗教与教育祭祀活动内容自然崇拜、农作物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④艺术与教育音乐艺术及其教育绘画艺术及其教育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学校产生的条件1、经济基础社会中要有一定的劳动剩余产品及劳动力,促使社会出现大而细的社会化大分工,人口数量要有所发展,私有制已逐步形成。2、政治条件出现阶级和阶级压迫。统治者必然要垄断文化科学知识,垄断教育,以利于培养为他们统治服务的大大小小的公职人员和官吏,使教育成为巩固他们特权地位的重要工具。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当社会物质生产丰富到足以使一部分人可以从物质产生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如巫、祝、卜、史等。出现了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与管理、经营或治理国事,以及从事科学文化、宗教艺术等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随着这场分工的日益扩大,培养少数特权分子的社会需求也与日俱增,必然需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构。4、文字的出现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要丰富到非文字不能较好传承的程度,文字就产生了。5、专职教师出现文字出现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必需依靠专职教师来完成。当上述所有的条件全部具备后,学校就产生了。(二)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较之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此后,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意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加息息相关,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三)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1、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2、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3、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4、学校教育3①宫廷学校②僧侣学校③文士学校④古儒学校5、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①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十分重视道德教育④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⑥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⑦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一章中国教育的起源第一节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节中国教育的起源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有人类便有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第三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学校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一、汉字的产生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汉字的发生与发展仓颉(音洁)造字是中国最早关于文字的传说,它是黄帝时代的贡献,距今约五千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正式以此为计算起点。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遗址,就发现长方形骨板的刻画,并被认作是“图形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二、中国古代学校的传说关于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而且众说纷纭。①明堂——宗教祠堂祭祀的场所②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③虞庠之学——社会教化④序——习箭的地方4⑤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这里主要介绍两种:1、成均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即“成均”是古代乐师作乐的地方。“成均”以音乐教育为主。2、虞庠《礼记》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郑玄解释说:米廪“藏养人之物”,即粮仓。《说文》指出:庠“从广羊声”,即食羊者所居之地,养老敬老的地方。孟子说:“庠者,养也。”即把有道德、有经验的老者养在那里,专门从事教育儿童的工作。《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虞庠以德教(孝的教育)为主。此外,相传神农氏始设“明堂”施行社会教育,《周礼》有“六厩成校”的说法。第二章中国古代教育的创建(夏~春秋战国)第一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建立一、夏的教育夏朝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国家的重要社会活动,它由奴隶主贵族控制,由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育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夏的教育除了沿袭“虞舜”时期的“庠”之外,还有“序”和“校”两种学校。1、“序”“序”是在国都设立的学校。《礼记·王制》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曰:“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关于“序”的内容,《孟子·滕文公上》说:“序者,射也。”即“序”是习射的场所。除具有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2、“校”“校”是在地方设立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校者,教也”《说文》:“校,从木,交声。”“校”是乡学。《史记》:“乡里有教,夏曰校。”同“序”一样,“校”也是一种以习武为主的军事训练场所。总之,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为政治服务。夏朝教育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能征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注重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说:“皆所以明人伦也。”,后来朱熹解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5已。”)二、商代的教育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教育已出现“大学”、“瞽宗”、“庠”、“序”、“学”等名称。《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东汉时期的郑玄解释说:“右学,大学,在西郊;左学,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设立在王都。商代在地方上也设有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解释说:“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商代的“庠”“序”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的,其中“庠”以养老为主,同时对年青一代进行教化;“序”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商代的教育内容(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治地位。(3)军事教育。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车马,《诗·鲁颂》中说:上古“车兵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4)礼乐教育。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相应的礼仪和音乐,包括歌诗、奏乐和舞蹈等。(5)书数教育。即读写算教育。以上教育内容为西周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育内容(“六艺”)。第二节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王朝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人”)。*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6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二、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就是适应上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西周的官学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①国学(中央官学)“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②乡学(地方官学)即“乡学”指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1、国学(设在王都)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开设,按学生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和大学。国学由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的大司乐兼管(即“官师合一”)。小学教育:贵族子弟经过家庭教育后进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不同,王室和诸侯子弟8岁入学,卿和大夫子弟10或13岁入学,部分平民子弟15岁入学。学习年限是7年。小学一般设在王宫东南郊,由担任王宫守卫队长的师氏和保氏兼任教师,教育内容是德、行、艺(技能)、仪(礼仪)等方面。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经过选拔的优秀人才能进入大学。大学分为两种:“辟雍”和“泮(pan)宫”,也称学宫。“辟雍”设在天子的都城,“泮宫”设在诸侯的国都。《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有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四学”)之称。东学是习舞的场所,由乐师主持西学是习礼的场所,由礼官主持南学是习乐的场所,由大司乐主持北学是习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辟雍还是习射的场所,故又称射宫。泮宫规模简单,只有一学。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主,射御次之。《礼记·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以礼乐。”大学教学开始有计划性,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场所和人员。2、乡学(设在地方)地方乡学有四学:塾、庠、序、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官学对学生实行考核和奖励制度,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告戒和流放的措施;对合格的学生给予官职、爵位和俸禄等奖励。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7召
本文标题:中外教育史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2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