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必修一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侧重自然地理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和培养科学、全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针对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一、整体分析(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位于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三节中的第三节。本节以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为主要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则是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辅以一定的课后练习就可以理解。本节是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自然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这位过渡到这一届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本节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关注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自然地理环境而是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第二,“运用地图”要求在讲解的时候结合地图,切忌单独采用讲授法。最后,要理解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把重点放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而相对较难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则结合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二、具体分析(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1.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内容的知识难点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纬度,基带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山峰,海拔也有所不同;垂直分异规律不仅要考虑因坡向和海拔导致的热量差异,还要结合风向考虑水分差异。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若仅仅通过文字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一定要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理解。2.能力结构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图3-9垂直分异景观”、“图3-10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图3-11地方分异景观”、“图3-12黄土高原”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景观的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特别是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阅读材料、关于研究从赤道地区到高危地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的自然景观变化的活动、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的活动等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景观差异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活动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分异规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图3-8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来解释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地域分异的定义,再分成四小节讲述了四个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表现形式。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经历了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再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从海南岛到漠河、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一路的自然景观是存在差异的,了解到自然景观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存在差异的,且这种差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从海南岛到漠河和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景观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基本因素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定义。通过比较“南坡与北坡的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南坡和北坡的降水量、雪线的差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带的分布与热量、水分的关系。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三、总结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3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