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试要点金厢斗底槽出挑四铺作,构架体系,木建构的结构类型《营造法式》的作者大小木作殿厅的区别材份制斗口制柱网布局生起侧脚减柱造柱的类型斗栱屋架推山收山梁城市演变生起:建筑物的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到12寸,其余檐柱依势逐柱升高。所以宋代屋宇曲线除了当心间为直线外,其余均为曲线。清代无角柱生起。侧脚:将建筑物外一圈檐柱的角柱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紧。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屋顶重量形成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防止散架或倾侧。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部分内柱移位,称为移柱造。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的大雄宝殿减柱造:辽金元时期,常减少部分内柱,叫做减柱造。如山西五台佛光寺金代所建的文殊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只用四根内柱。斗栱:宋代称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营造法式作者:北宋李诫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及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殿堂式建筑柱网布局: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推山: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四十五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收山: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四铺作:宋代称出一跳为四铺作。梁: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宋木梁的高宽比为3:2,清朝的接近于1:1。南方的住宅园林中也有用原木为梁,称为园作。构架体系:以天然杆件(竹,木)为构架承担上部荷载。木建构的结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殿堂:殿堂等级高于厅堂,层叠式结构(柱额,铺作,屋盖),内外柱子等高。厅堂:厅堂内柱高于外柱。余屋,不用斗栱。大木作:制作骨干作用的木部件,就叫做大木作。如:柱,梁,枋,檩,椽,斗栱。小木作:制作门,窗,隔断等,由于其尺寸小,加工细密,就称为小木作。材份制:工匠们以在高级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构件,栱的断面作为衡量建筑的基本单位。宋代称为材份制。份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材不是绝对单位而是比例单位。只有确定了材的等级,材的尺寸才是具体的。斗口制:清代为斗口制。斗口是指平身科斗栱坐斗上为了安翘或昂所开口的横向尺寸。实际上是宋代的材宽。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由单向值的斗口派生出双向值的单材和足材。形成十一等单材和足材。单材宽高比是1/1.4,足材1/2。柱子的类型按结构所处的部位,一般建筑中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依构造需要,则有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柱之外观: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名词解释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有单檐和重檐。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望柱: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等,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头部,常雕饰有龙凤狮猴等动物形象,或草叶花果等植物、几何图案等纹样,形式为圆雕和浮雕,统称为“望柱石雕”。如芦沟桥两旁望柱上之石狮圆雕及故宫望柱上之云凤浮雕,都是名作。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板瓦:覆盖屋顶用的一种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筒瓦:覆盖屋顶的陶质建筑材料。呈半筒形,前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的筒瓦有瓦钉孔。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大式瓦作: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特殊脊瓦,吻兽等等的装饰。材料可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于宫殿庙宇。小式瓦作:没有吻兽,多用板瓦,材料只用青瓦。多半用于硬山或悬山。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干栏式: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抬梁式: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多用于宫殿及庙宇。穿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头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明栿: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草栿:是在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往往是随着梁或檩而设置。檩:直接承受屋面荷载之构件。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彻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升起:古建名词。宋《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昂: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卷杀:对木构件轮廓曲线的一种加工方式。材分制(2:3):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斗口制(3:5):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直棂窗: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博古架:室内陈列古玩珍宝的多层木架。是类似书架式的木器。中分不同样式的许多层小格,格内陈设各种古玩、器皿,故又名为“十锦槅子”、“集锦槅子”或“多宝槅子”。每层形状不规则,前后均敞开,无板壁封挡,便于从各个位置观赏架上放置的器物。架子床:汉族卧具。床身上架置四柱、四杆的床。有的在两端和背面设有三面栏杆,有的迎面安置门罩,更有在前面设踏步并加设—罩(拔步床)等。式样颇多,结构精巧,装饰华美。装饰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为题材,含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寓意。风格或古朴大方,或堂皇富丽。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平棋:平棋(棊)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平棋”是天花的一种,在木条拼成的方格天花中,平棋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所以得名。“平棋”这个名称主要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苏式彩画: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苏式彩画是一大类彩画的总称,它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卉、走兽、鱼虫等,成为装饰的突出部分。窑洞式住宅(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1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2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3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是,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其所以俗称“四明头”,就是指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客家围拢屋(三堂两横加围屋):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客家土楼:方形围拢形的防御性居民建筑,在相应地点建有炮楼。设计特点: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云南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彝等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房形式。民宅为两层四合院住宅。中间为院子,四周建筑相连,布局十分紧凑。因平面近方形,高度和面宽又相近,酷似印石,故取名“一颗印”。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
本文标题:中建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4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