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文工具书与文献学引言一.什么是工具书?它有什么特点?工具书:工具书是一种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它把相关问题及知识资料按特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释疑解难时查考之用。工具书的三个特征:用途方面的查考性,内容方面的概括性,体例方面的检索性。工具书的主要检索方法:音序、形序、分类、主题、年代、地区等。二.什么是文献学?对以往的文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校刊、分类,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的学问。三.工具书与文献学的关系?工具书既是文献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是研究古代文献的一把钥匙。介绍三种参考书: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中华书局,1982年。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基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杨敏、北辰《文史工具书应用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徐有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讲广义的工具书广义的工具书(边缘工具书、准工具书)“本不是工具书,而是属于丛书或总集性质。但由于它们的部头太大了,一般并不要求人们从头到尾把它们读完。与其把它们当作阅读的对象,还不如把它们当作翻检材料的对象更合适些,因此它们就有了工具书的性质。现在在把这些书称为‘广义的工具书’,即通常所谓的‘资料书’,以区别于其他专门的工具书。”(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2中华书局,1982年。)一.“经”书——《十三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秦汉时称六经为六艺,后《乐经》失传,为五经)五经之说为汉代确立。“七经”:将《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加其它四部,为七经。《礼记》为汉儒戴圣整理记述流传下来的,因称《戴记》或《小戴记》。“九经”,《诗》、《书》、《易》加“三礼”、“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左传》作者相传为鲁君子左丘明所作,晋杜预作注。《公羊传》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传,东汉何休作解诂,唐代徐彦作疏。《穀梁传》,为子夏弟子穀梁赤所传,晋代范宁作集解,唐代杨士勋作疏。“十二经”:唐代又在以上九经外,加《论语》、《孝经》、《尔雅》三部书为十二经。“十三经”:宋代把《孟子》也列为经书,便是现在通常所说《十三经》。“十三经”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汇刻的《十三经注疏》,注文取唐前人所作,疏文取唐宋人所作。注是给原文作注释,疏是给注文作注释。二.史书《二十四史》,是记载我国自黄帝至明代史实的书,共三千二百四十卷。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习惯上称为“前四史”,是私家著述;其他诸史,都是官修的历史书。《十三史》:唐代在“前四史”外,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九部史书,称为“十三史”。《十七史》:宋代在“十三史”外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四部,称《十七史》。《二十一史》:明代在《十七史》外,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就成了《二十一史》。清代修成《明史》,就成了《二十二史》。到乾隆年间才把《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加入,称《二十四史》。研究史学的著作,著名的有清代学者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建国前《二十四史》通行的版本是清末同文书局出版的同文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中华书局从1958年开始,在北京上海两地聘请史学专家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勘、3整理和标点的工作,到1978年,历史二十年,全部出齐,是目前最便于阅读、最有学术价值的本子。三.《子书》“子”书一般儒家思想之外的哲学著作,古代把小说、类书、道藏、佛经均称子书。《诸子集成》:抗日战争前世界书局出版,建国后由中华书局重印,此书内容选择较精,尽量选印了有学术价值的注释本,但有误字和断句错误的地方。《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末学者黄宗羲编著,清代全祖望修订。其后清人江藩著《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这些书是研究宋元明清各派学者哲学思想的基本材料。研究佛教思想的大型书是《大藏经》和《续大藏经》,共一万五千余卷,研究道教思想的大型书是《道藏》五千二百卷。四.有关古典散文、诗歌、词曲、戏曲、小说等方面的资料书1.《文苑英华》:是一部诗文总集,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由李昉、徐铉、宋白等人编辑,历时六年(987)完成。收录的诗文,上起梁末,讫于唐代,绍续《文选》,体例亦与《文选》类似。本书保存了大量的六朝、隋、唐诗文,为后世许多诗文总集如《全唐诗》、《全唐文》的重要来源。现存有宋刻残本和明刻本。1966年,中华书局据宋刻残本和明刻本影印出版,共六册,后有四角号码编排的作者人名索引。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古代文章总集,清严可均编。全书七百四十六卷,上起上古,下讫隋代,按时代编次,分为十五集,收作者三千四百多人。对于唐代以前各体散文收集相当完备,且每篇文章都注明来源。建国后由中华书局影印。3.《全唐文》,清嘉庆十九年(1814)董诰等编,一千卷,收唐、五代作家三千余人,文一万八千四百多篇。4.《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编。全书五十四卷,依时代先后编为十一集。全书用冯惟讷《古诗纪》为蓝本,又参照清人冯舒《诗纪匡谬》,加以增订而成。其后逯钦立先生在4此基础上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冯、丁二书的纠偏补阙之作,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6.《全唐诗》:共九百卷,康熙四十六年玄烨命曹寅为首的诸词臣,根据明胡震亨编的《唐音统签》和内府藏唐人诗集,增订而成。收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两千二百余人,是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华书局曾据原书加以以整理重新排印,1960出版。7.《全宋词》:共三百卷,附录二卷,唐圭璋编。收集宋代词人一千多家,二万余首,体例仿全唐诗。建国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国后作者在原书上重新加以订补、校勘,由中华书局出版,共五册,书后附作者人名索引。此外,明代毛晋编的《宋六十名家词》,清末王鹏运辑的《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藏的《彊邨丛书》,后者尤以材料丰富,校订精审著名。8.《全元散曲》:隋树森编,1964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共收小令三千七百六十余首,套曲四百一十余套,是目前最完备的元代散曲总集。9.《历代诗话》及其它:《历代诗话》清河文焕辑。共收历代有关诗歌评论著作二十八种。其后丁福保续辑宋元明诗话二十八种,以补《历代诗话》不备,成《历代诗话续编》,丁氏又辑《清诗话》共四十二种。词话总集则有唐圭璋编的《词话丛编》,共收集宋代以来词话著作六十余种。以上著作建国后均曾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10.《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明藏懋循编选。藏氏从自己所藏的杂剧秘本及宫廷钞录出来的“内府藏本”,加以校订选择,从二百多种剧本中选出一百种,成《元曲选》,成为数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元代杂剧总集。建国后隋树森根据近几十年陆续发现的材料,把《元曲选》未收入的杂剧共六十二种辑成一书《元曲选外编》。以上二书均曾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研究元代杂剧的必备资料。11.《太平广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总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由李昉等编纂。全书五百卷,按内容性质分为九十二大类,汇集了自汉魏到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五百多种古籍的资料,有的片段摘引,有的整篇钞录,很多散佚的古籍,往往赖以保存。建国后由中华书局重新排印出版。512.《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从1955年开始,中华书局着手纂辑了一套《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其中搜集了历代有关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评论的资料。如果研究某一作家的问题,就可以翻检这套《汇编》中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从而省去很多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第二讲一般综合性的字典和辞典一.字典词典的基本知识我国是最早出版辞书的国家,春秋时已有字书出现。《汉书·艺文志》“小学”类所载周宣王太史所作的《史籀篇》,是见于著录的最早的一部字书,后亡佚。秦代有《苍颉》篇,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作。赵高有《爰历篇》六章,胡母敬《博学篇》七章。汉代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贾鲂的《滂喜篇》等。这类字书都是杂取若干字,不作解释,编成四言、六言或七言的韵语,主要是供学童识字用的,所以称为“小学”之书。现存仅有《急就篇》,开头五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觚,音孤,写字用的木板,操觚,写文章。)隋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汉语字词有别,所以有字典和词典的区别,这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其它语种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的汉语字典,大者兼收语词,而词典也都以单字为词头,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字典以释字为主,词典以解词为主。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所以古代的文字训诂的工具书,对形、音、义也是各有偏重,讲字形为主的以《说文解字》为代表;讲字义为主的以《尔雅》为代表;讲字音为主的以《广韵》为代表。二.我国最重要的几部字典、辞典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许慎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但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由于年老病重,无力继续修改,才叫他的儿子许冲把书献了出来。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6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当时有“五经无双”的美誉。他认为当时人对文字的解释牵强附会,和经典原意不附,于是根据先秦经传及秦汉字书,以“万物咸睹,靡不兼载”为总则,写成《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文”指独体的象形、会意的字,“字”指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全书分14篇,《后序》一篇,收字9353个,重文(古文籀文的异体字)1163个。许慎把九千多个汉字,按其形体特点归纳为540个部首,部首之间“据形系联”,将形体相近的排列在一起,每个部首所收汉字,又“以义相引”,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许慎的解说共133441字,他通过文字的构造、意义、声音的关系的分析,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即“六书”说作了明确具体的解释。这部书把汉代能够看到的古文字记载下来,因而保存了大部分的先秦字体,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知识,及先秦音韵的珍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因而直到今天还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们研究古文字学和古汉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现在通行的《说文》传本,一是北宋徐铉校定本,世称“大徐本”,一是徐铉的弟弟徐锴所著《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大徐本将《说文》中的文字,全用反切注音,并将当时经籍常见而许慎未收的字补入书内,加以解说,附于各部之后,称为“新附字”,全书分三十卷,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完成,由国子监雕版印行,这个本子是此后最为流行的通行本。《说文》出版之后,历代研究人甚多,注本有百余种,其中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最为重要。后来丁福保把历代研究《说文》的著作二百余种,汇编为《说文解字诂林》,1928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刊行,共六十六册,以“大徐本”为经,将各家注解按字剪贴,读者检一字而各家注解齐备,1932年又搜集近代有关《说文》研究著述刊《补遗》十六册,连前书共八十二册,成为历代注释《说文》的总汇。2.《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命令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字典》,1716年完成,收字47035个,分为214个部首,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被馆臣们称为“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信乎六书之渊海,七音之准绳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命名为“字典”。清代的法令规定,凡读书人应科举考试,书写字体必须以这部书为标准,因此7对学术界影响很大。《康熙字典》分十二集,按地支排列,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书前附有“总目”、“检字”、“辨似”、“等韵”各一卷,书后有“补遗”一卷,收冷僻字,“备考”一卷,收不通用的字。《康熙字典》印行一百
本文标题:中文工具书与文献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5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