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研究综述20世纪的中国是风雨飘摇的、更是动荡不安的。各阶级不断在历史的舞台上角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开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道路。但是历史事实证明,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回眸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阶层积极响应其号召,在胜利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更是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视。近代“五四”运动的一声炮响,可以说开辟了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的先河。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壮大和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①。考察20世纪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自觉地会发现学运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现在学术界对学运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包括著作、期刊论文、博硕论文等都有这个方向的研究。总体来讲,学者们主要是研究“五四”以来包括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之后等各个特殊阶段的学运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但是,内容繁多,不是很系统。本着系统研究的原则,本文着重从中共与学生的价值认同以及共产党所采取导向策略两个大的角度对各个特殊阶段的学运与中国共产党关系进行梳理综述,以求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推进学运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研究的进程,同时用于指导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现有文献资料的总体描述①陈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研究(1921-1949)[J].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03近年来,研究党派与学生运动的文献越来越多,也逐渐使这一课题热门化,成为党史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搜索,在此进行一下汇总。回顾近十年的研究,也就是自2002年以来,研究党与学生运动的期刊论文就有近40篇,其中包括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评论等重点期刊论文。博硕论文有近23篇,尤其是09年以来,博硕论文数量占的比例较大。另外,搜索会议资料也有关于这一课题的9篇文章。著作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是从革命的各个特殊时期进行的论述。“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一书,选编了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对青年运动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历史文献,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和文章,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①“于学仁编著的《中国现代学生运动史长编》、郑洸主编的《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呂芳上著的《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翟作君、蒋志彦著的《中国学生运动史》、徐树绩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学生运动》、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中国靑年运动史》等。”②总体看来,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近三年的研究,尤其是博硕论文在这一课题方面是逐渐深化的,探究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任务,而且也逐渐有博士生、硕士生等一批新生力量加入进来。①陈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研究(1921-1949)[J].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03②陈燕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桂林学生运动的领导研究[J],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05不过,论文大多都是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殊时期来研究党与学生运动关系的,涉及到的面挺广,但是缺乏系统性。二、关于学生运动概念界定的研究学生运动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必然性,但如何界定学生运动的内涵,目前专家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现将相关学者们的观点陈述如下: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学生运动的影响力来界定,如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吕芳在研究学生运动时,指出“一般而言,学生运动是群众运动的一种,是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以群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具有政治意义,于世运有影响的运动。”①;有的学者按照青年学的观点,着重从学生运动的目的性来界定,如孟东方指出“学生运动是学生群体基于某种社会需要和切身利益,为追求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并在其过程中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而由学生参与的,具有一定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活动。”②;还有的学者把握了学生运动的群体性特点,指出“学生运动是学生针对社会上不公平和不正义的事物进行揭露、批判,继而组织起来将他们的理想付诸实践,不是指个别一两个行动,而是由思想意识和众多不同事件所相汇错集而成的。”③;另外,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来讲,“学生运动,简称学运,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社会运动。可能是自发的活动,当然也是受新闻媒体、①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民国八十三年八月,第1页②孟东方.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③香港专上学生联会.香港学生运动回顾[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3:1社论、社会意见、专栏作家、电台名嘴、意见领袖等所引导,集体建立某种社会价值文化判断,引发行动方向、回应或引发社会运动大潮流。当社会相对太平之时,人人向钱看,就是学运的低潮时期。”这一点包含了所有由学生发起或为主体参与的运动。①目前,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深化,有的学者综合了以上的四种观点,指出学生运动是指“学生运动是以各大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群体的,基于国家政治、社会进歩、人民福祉和自身利益,为反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法西斯,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世界影响力的革命活动。”②更加全面的从群体、目的、意义、影响等各方面界定了这一内涵。三、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在价值认同方面的研究青年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新兴势力,既被视为新社会的“骄子”,又被看做旧社会的“叛徒”③。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让当时社会的各政党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潜在力量,纷纷开始关注学生群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④。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十分重视学生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从缔造诞生到夺取政权的历史,就是一部青年学生运动史。这不仅因为当时中共的领导集团和革命队伍中大多数都是青年知识分子,而且因为党能自①维基百科‐cn/%E5%AD%B8%E7%94%9F%E9%81%8B%E5%8B%95②陈燕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桂林学生运动的领导研究[D],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05③陈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研究(1921-1949)[D].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03④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1,07觉地将动员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①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学生运动呢?在党派纷争的年代,为什么学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后盾力量呢?这在本文的综述中就翔实的总结了两者紧密结合的原因,并从不同的时期梳理两者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共识的达成历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共同追求的信念、价值不断地被大众普遍接受、认可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学生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能达成价值认同,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磨合形成的。(一)正义迎敌,反对帝国主义军阀统治五四运动的爆发,开辟了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的先河,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潜在力量。但是此后学生运动逐渐走向低谷,有学者分析造成沉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分流现象严重、社会各界及教育界的反感与不满、学生内部的分裂、政府调控及学界内外的引导、工农运动的影响力加强等原因②。此时学生陷于苦闷和彷徨的状态,开始寻求新的力量支持,新兴政党和学生结合乃成为可能③。这一时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政党纷纷出来争夺学生运动的领导权,宣传自己的思想舆论和价值导向。尽管各党派(主要包括国民党、共产党、中国青年党)都具有反帝反军阀的共同主张,但在中国革命应采取的方法及实现的革命目标等本质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国民党主张“国民革命”,力图以温和渐进的方法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平等的改良社会;中国共产党主张“阶级革命”,希望在国民革命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社①李晓燕.国共两党与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D].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05②熊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学生运动短暂沉寂探析.宜宾学院学报,2009,09③岳谦厚,李卫平.“五四”之后到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1,07会革命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青年党则主张通过“全民革命”的方法建设“全民福利”国家①。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学生运动则开始在为国家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的基础上赋予了为信仰而战的内涵。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时,根据中共政策与学生运动方向的关系,将1921‐1949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将1921年到1927年为列为领导学生运动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共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掀起反对军阀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运动上。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国民运动②。(二)两军对峙,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这一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特殊的时期。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学生运动也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下陷入低潮。有学者称1927一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国民党在全国确立统治地位,实施军事独劫拼口法西斯专政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时期;又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略,妄图灭亡中国的时期③。国内局势可以说是复杂多变,形势也非常严峻。学术界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国共两党对学生运动的不同态度,进一步的说明学生最后会选择共产党的原因。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坤的东北流亡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评述(1931—1936)、①岳谦厚,李卫平.“五四”之后到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1,07②陈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研究(1921-1949)[J].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03③贾海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年运动研究(192--71937)[J],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4,11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李晓燕的国共两党与1937年前后陕西国统区的学生运动以及山东师范大学贾海宁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年运动研究(1927—1937)等文章。这些文章在研究中共与学生运动关系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国共关系破裂后,国民党对各地的党、团组织进行大肆的镇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分化。“少数昨天高喊革命、今天倒向反革命营垒的青年败类,贪生怕死,贪图禄位,投书告密,变成了国民党新军阀的帮凶。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既对蒋介石反动统治不满,又缺乏投身工农运动、同敌人作战斗的决心,纷纷脱离革命队伍,陷入悲观失望之中,“闭门不出”,埋头读书。但是代表中国青年运动主流的优秀分子,并没有因为革命遭到挫折而动摇,并没有被反动派的血月量屠杀所吓倒,他们依然高举革命旗帜,发扬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同共产党人一道努力探索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①。尽管国民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拉拢、“安慰”学生,如蒋介石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青年为国家的基础”,“国家的基本是人民,不是军队,人民的基本乃是青年学生”②,但是在现实中采取的政策却让学生退避三舍。如“为了拘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国民党还在各级学校中施行所谓“党化教育”;大力宣扬法西斯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在青年中实行“青年军事化”的反动政策,在各校强迫学生接受军事训练;还采取恐吓和屠杀政策,镇压青年的爱国运动”③。总之,国民党对学生所采取的政策①贾海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年运动研究(1927--1937)[J]
本文标题: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与学生运动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5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