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泡泡飞呀飞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边玩边观察泡泡飞起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泡泡飞起来时,透过泡泡会看到各种什么样的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引导学生试着用各种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及泡泡与人、建筑、动物等各种物体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只小瓶,一根吸管和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教师准备一大瓶洗洁净调成的肥皂水、色彩纸、图钉、气球等。课堂教学引导阶段组织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观察泡泡飞动的情景,激发表现这一情景的兴趣。要求学生边游戏边思考:通过透明的泡泡可以反映哪些景物?除绘画外还可以用哪些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发展阶段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表现透过泡泡反映出各种美丽的景色和梦想。可以使用气球、塑料袋、图钉等材料表现泡泡特征,还可以在这些物体上装饰、美化,表现各种泡泡新颖有趣的特点。当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边欣赏边评一评谁设计的泡泡有新意,谁画的图想像力丰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同学富有新意的构思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收拾与整理指导学生把桌面和地面上的塑料收拾起来,丢入垃圾箱内。把多余的材料收入塑料袋内,以备再次使用。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尝试,用各种材料及表现形式,如画泡泡或做泡泡,表现自己的丰富想象。课题:有趣的瓶盖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能够用瓶盖排列、拼贴图形。能够将各种瓶盖组合起来作成1—3件玩具。对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产生兴趣。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范作和内容有圆形物体的图片资料,收集瓶盖若干。学生收集各种瓶盖、各种质地的纸、剪刀、胶水等。课堂教学引导阶段将学生收集到的瓶盖在桌上展示,然后一起来比较:谁的瓶盖最大,谁的瓶盖最小,谁的瓶盖形状最离奇。请学生例举他们所看到过的圆(柱)形的物体或物体中的圆形部分,如:水井、风扇、太阳、月亮、灯、镜子、凳子、篮子、纽扣、各种按钮、娃娃的眼睛、爸爸的眼镜、门上的猫眼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出示一些图片。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东西与眼前的瓶盖联系起来呢?联想游戏: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像什么?叠在一起,又像什么?将三个瓶盖放在一起又像什么?小组里的同学一边玩一边说,最后比一比,谁的联想最丰富。发展阶段教师就自己的作品谈谈创作思路,演示制作过程。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阅读文字部分,然后思考并交流:我今天准备用瓶盖来做什么?还要用到哪些材料?怎么做?学生根据设想好的思路创作。一些金属的瓶盖有锋利的口,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割伤手指。制作过程中及时将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做法进行交流展示,以便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收拾与整理丢弃边角废料时,提醒学生将纸张与其他无机材料分开放置。课后拓展用瓶盖做轮子,制作一辆汽车或一列火车,并进行游戏。用瓶盖做棋子,制作一副棋。课题:走近大自然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3课时教学目标:能够用自然界中易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走进自然,更加热爱自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根据学校周围的环境,选择一种比较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造型游戏活动,比如:沙雕、岩画、用废旧材料装饰大自然中的某种物体(一棵树、一块石头等),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等作品的图片。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等)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等)。课堂教学:引导阶段出示课题《走近大自然》,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及教师提供的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图片,根据提供的某一特定场所(如:学校的围墙、沙坑,村口的老槐树,海滩,泥地等),请学生讨论:你想让这个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有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等)?根据你收集来的材料,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先举个例子:九月的田野是青草长地最茂盛的时期,青青的草儿就像大地的头发,我想邀请几个同学与我一起把田埂两边的青草编成小辫子,扎上彩纸制作的蝴蝶结。讨论之后,请学生交流创作思路,教师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以便使其思路更趋合理。发展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单独或者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作品。在此类教学活动中,组长是不固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应有机会。比如一个学生提出:我想用沙(泥)做一个童话里的城堡,谁想与我合作?招到组员之后这个学生就可以做这一组的组长。教师不但要指导组长如何在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展示评价等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更要鼓励小组成员发扬合作精神。由于是户外活动,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除了事先加强安全教育外,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巡视。收拾与整理在这一课中,应该让学生将活动场所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制作过程中,可分别让学生用照相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课后拓展设想在其他季节、地点进行此类活动,并在春游、秋游或班队活动中实施。课题:花地毯领域:设计应用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引导学生运用剪贴及绘画方法来设计一块小地毯。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若干剪贴和绘画的“小地毯”范例,各种颜色的纸、录象等。学生准备旧挂历、画报、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课堂教学引导阶段欣赏:教师把部分“”小地毯范例分发到各组,小组欣赏交流。讨论:“小地毯”图案是怎样组成的?“小地毯”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它美在哪里?集体交流,在黑板上把“小地毯”拼成“大地毯”。发展阶段观看录象,了解设计“小地毯”的方法(剪贴、绘画),懂得选择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设计。按设计方法的不同,学生自由组合成组,互相交流设计构思。学生运用剪或画的方法设计一块“小地毯”。分组把设计好的“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小组互评。收拾与整理提醒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课后拓展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旧材料(如布、绳、绒线等)来设计制作“小地毯”。课题:回家的路上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参考交通图的表达方式,绘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2.能够画出一路上有标志性的建筑.景或物教学实施建议: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交通图.旅游图和范作学生准备纸.笔.胶水.剪刀,收集一些房产广告册.建筑物.风景图片.2:课堂教学引导阶段你会看地图吗?地图是怎样给人指路的?老师可以给大家参照本地的交通图.然后,找一找”我们的”学校在地图上所处的位置.请学生描述一下从学校回家的路线,要求把转弯的地方(特别是三岔口,十字路口)描述的详细一些,教师要提醒他向大家介绍那些标志性建筑或物体.发展阶段:观察教材上的学生作品及交通或旅游地图,讨论:我们要表现的从学校到家的线路图与交通图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然后交流.接着请学生谈谈创作思路.学生绘画的步骤应该是随意的,但如果有些学生因不知如何下手而向老师求教时,可以向他们提供以下建议:先画学校,再按照回家的路线一点一点延伸出去,一直画到家,纸张不够可以拼贴,作品完成后的形状可以是不规则的.如果是有的学生喜欢将线路图画在一张完整的作业纸上,那么,可以建议他们先将学校与家的位置确定好,然后用单线轻轻画出线路,确定后,在具体描绘.最后,根据需要可以添画人物与景物(可以用剪贴或绘画的方式.)作业是,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交通图,地形图,图片等参考资料.(3)收拾与管理将工具收拾好,将课桌整理好.3.课后拓展将学校画在画面的中央,然后,小组同学合作绘画,画出往不同的家的行走的路线图.还可以画从其他地方回家的路线,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哪一次回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从那里回来?还记得怎么走么?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把这段路线画下来.课题:巧手小厨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教学实施建议课前准备: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彩泥等材料课堂教学引导阶段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是什么菜发展阶段①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利用彩泥制作彩泥制作出你喜欢的菜肴?②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菜肴,并把它放在自己设计的盘子里③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一家“小小饮食店”或布置一个“餐桌“邀请其他组的同学参观品尝。收拾与整理作品完成后,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课后拓展运用其他材料(陶土、纸张、布等)制作蔬菜、菜肴。运用绘画、拼贴等形式表现“今日的菜单”。课题:骑大象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大象的造型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表现自己乘着大象时的情景和感受。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水彩笔或记号笔、蜡笔或油画棒、绘画纸等。(2)师生课前收集有关大象的图片、录象资料。(3)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同龄孩子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课堂教学引导阶段分小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大象的资料,并展示图片。讨论并尝试画一头大象。发展阶段教师播放有关乘着大象的情景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乘着大象的情景及感受。欣赏同龄人画的乘着大象的作品,体验乘着大象时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等感受。讨论: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乘着大象时的作品。提示:以大象为主体,使画面形成中心构图的样式,可以在大象的背上、长鼻子上、大耳朵上添画一个或几个乘着大象的人物。教师可以演示乘坐大象的人物形象。如果在学生独力完成作业(可以分两可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构图为主,第二课时以涂色为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做个别指导,发现有创痍的作品时要及时展示交流。收拾与整理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后拓展建议课后可以画乘着鸟儿飞上天的情景。建议课后可以用版画、拼贴画、剪贴画等形式来表现这些主题。课题:风来了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师生课前准备有关风吹来时的情景的图片。课堂教学引导阶段老师做实验:风吹小旗。学生观察并讨论:风吹来时小旗会怎样?三面小旗飘的方向一样吗?发展阶段教师播放有关风吹来时的情景资料,请学生谈谈:在这样的风中,你会有什么感觉?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风中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等感觉。讨论: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画一画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提示:可以以“我”为主体,使画面形成中心构图的样式。任务形象要注重表现在风中的感受(暗示春、夏、秋、冬四季,风吹来了,人们在风中的感觉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表情、服饰、画面色彩等因素来表现感受)。如果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构图为主、第二课时以涂色为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做个别指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时要及时展示交流。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一个故事,并向大家做介绍。收拾与整理课后拓展建议可以用版画、拼贴画、剪贴画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课题:会转的玩具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一个会转动的简易玩具。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塑料小瓶、吸管、线绳、彩色纸等材料,岩石操作各种绘画制作工具以及示范作品。学生准备一些包装盒、小瓶罐等材料,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制作工具。课堂教学引导阶段展示一些会转动的示范玩具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玩具能够转动。发展阶段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会转动的玩具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让学生讨论风车、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要根据需求选取材料的概念。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回转动的小玩具,采用画、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在制作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力图作出与别人不同的玩具。作业完成后让学生互相评价、欣赏、并分小组比比谁的玩具转的快、转的稳。收拾与整理收拾好工具
本文标题:二年级上册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6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