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题型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概括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重点)一、选择题考点:1、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3、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新闻作品的特点有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4、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5、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提出: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重点)6、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7、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是消息。9、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10、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11、在形式上,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使之大放异彩的人是黄远生。12、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重点)13、人们对穆青的人物通讯有着很高的评价,其反响巨大的有在延安时期写的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60年代关于焦裕禄的通讯;粉碎“四人帮”后关于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14、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应在内容上,也反应在表现形式上。15、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重点)16、5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作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又逐渐发展繁荣起来。17、1987年以后,我国深度报道开始崛起,代表作品有《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作品。(重点)18、把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19、以采写世界政治风云人物著称的女记者是意大利人法拉奇。(重点)20、名记者柏生采访的对象多为专家学者。21、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22、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二、简答论述题考点1、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答:(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5)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答: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答: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4、新闻作品的特点?答: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1)真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应。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2)新鲜。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新闻要及时扑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为群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3)迅速及时。新闻不同于历史,它对事实的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性。(4)具有重要性。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新闻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所必须重视的。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2)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3)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答: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答: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重点)一、选择题考点:1、感性认识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的定义。2、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3、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4、感性认识阶段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重点)6、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7、《中国青年报》1983年3月1日刊登的《生命的支柱》被读者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重点)8、《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之所以成为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是由于其新颖的表现手法。9、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重点)10、客观性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11、正因为新闻作品研究中具有主观性,因而人们在评价同一新闻作品时就会出现认知差异。《文心雕龙·知音》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说明不同的人在欣赏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好。12、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主观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对同一新闻作品从不同方面去感受和思考,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而研究者随着主管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人的感受、体验也会在不同时期产生较大的差异;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增值”或“贬值”的现象。13、为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研究新闻作品需要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特色。14、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的定义。15、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二、简答论述题考点1、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活动中,如何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什么?答: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3、试论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答:共性和个性是辨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形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得到表现。反之,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假如个性不表现共性,也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而言。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4、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答: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
本文标题: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661)题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