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储存与养护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中药储存与养护基础知识第一章中药储存变异的影响因素提要本章简述中药成分与变异、中药自身变异特性、中药储存变异自然因素(温度、湿度、风、空气、光线)、时间因素、生物因素等,从而阐明了中药储存变异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因果关系。中药储存品种涉及到中药材、饮片与中成药。其储存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变异,导致这些变异的内在因素可涉及到中药材及贮品本身的吸水性、吸热性,及所含适宜不同仓虫的可食成份,和可供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繁殖所需成分诸方面。而导致这些变异的外在因素则包括自然因素、时间因素、生物因素等。第一节中药储存变异内在因素一、中药成分与变异(一)中药成分中药是各种化学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成分极为复杂,通常可分为两大类:①非水溶性物质:属于这一类的物质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挥发油、树脂、蛋白质、淀粉、部分生物碱、不溶性矿物质等。②水溶性物质:糖、果胶、有机酸、鞣质、部分生物碱、色素、甙类及大部分无机盐类等。在中药的加工、干燥、炮制以及储存过程中,其化学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由此会引起质的改变,以致影响药效。中药存与养护的目的,就在于控制中药的主要成分,使它符合于医疗的要求。现将中药主要成分与储存、养护有密切关系的变化分述如下:1、生物碱类无臭、味苦;少数是液体或具有颜色。含生物碱的中药若久与空气和日光接触,可能有部分氧化、分解而变质,故宜避光储存。2、甙类具有容易分解的特性,即含有甙的中药大多含有能将含甙水解的酶。当组织受损,酶则迅速作用,促进甙分解。一般在中药采集后,必须用适当的温度迅速予以干燥。多数含甙中药可在55~60℃干燥,在此温度下酶被损坏而失去作用。含甙中药在储存中还必须干燥,避免潮气的浸入,如若含在量过多或不断吸收水分,则由于未被破坏酶的存在,或光线和微生物的影响,很容易使甙分解而失效。3、鞣质类容易氧气和聚合。如露置空气及日光中经氧化,则渐渐变成棕黑色。故防止鞣质氧化变色,一方面要减少与氧接触,另方面则要破坏或抑制氧化酶的活性。4、油脂类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的酯类。脂肪在常温是固体,其主成分多为棕榈酸或硬脂酸等甘油脂。脂肪油在常温是液体,其主成分则为油酸、亚油酸等甘油脂,但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别。新鲜的脂肪和脂肪油若储存不当,经常与空气中氧及水接触,并在日光的影响下,或微生物的作用,则一部分发生氧化,另部分则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导致产生特异的气味,油脂中的游离酸也随之增多而“酸败”。故含大量油脂的中药,必须储存于干燥的库房,严防水分的浸入;库房的温度要低,避免日光直射,或置于密闭容器中以避免空气接触。5、挥发油类具有特殊香气以及辛辣烧灼的滋味。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宜储存6、植物色素类主要分为黄酮类色素、醌类色素、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等,这些色素常与葡萄糖等结合成甙类化合物。中药的色泽是鉴别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故在储存中要尽量避免曝晒,以保持原有的光泽。(二)变异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融化、粘连、腐烂等。如含水量超过安全限度,库内相对湿度超过安全标准,一些中药所含的淀粉、蛋白南、糖类在受热时成分分解,而使中药生霉变质;含盐类中药则潮解;丸、散、膏、丹、片、针、糖浆类中成药亦易受潮、结块或生霉变质;含水量过低又可使用有的中药失重,因结晶水散失而风化、酥脆、破裂与干枯;果实、种子类中药富含脂肪,则可因果壳受压碎裂而泛油;动物躯体与脏器遇热或储存不当更易泛油变质;含挥发油类中药会产生气味散气与串味等。二、中药自身变异特性1、物态性能外形、体积大小之变化,使数量减少、质次或失效。2、水分平衡贮品与周围空气水分的交换能力,吸湿或散湿。3、热传导贮品感受日光照射并传导到周围的导热能力。4、冷热临界变异贮品在特定高、低温临界点时发生变异的而受性能。(二)成分性能1、易变性贮品变异与所含不稳定成分成正比。2、毒麻性其所含毒麻成分决定需特殊保管。3、燃爆性即贮品具自然易爆的特性。第二节中药储存变异外在因素一、中药储存变异的自然因素导致中药储存变异的自然因素,主要涉及温度、湿度、风、空气、光线等。(一)温度包括外界温度(气温及库温)和贮品温度。1、气温源自太阳热能,用其表示大气的冷热程度。储存温度管理中,多用“℃”温标衡量气温高低。2、库温即仓库内温度,最高库温一般疾驶于最高气温,而最低库温则高于最低气温。3、贮品温度即仓贮商品的温度。除受库温影响外,还与贮品自身性质有关,当其受潮或含水量超过安全标准,则堆码易引起发热;以及微生物寄附繁殖,仓虫蛀蚀及变态时虫体脂肪氧化、分解而发热;一些植物类中药因夏季受潮遇热,组织细胞呼吸作用随温度增高而加强则热量迸发;吸潮中药表面凝结的水蒸汽能集聚一些热量;含淀粉、胶质的中药吸潮膨胀,其水气蒸发时亦能散发出热量。温度变化与储存变异有直接关系。高温状态可见泛油、气味散失及串味;胶类及树脂类中药发软粘结及融化,使成分分解,形态改变;低温则可使液体成药溶解下降度下降而出现沉淀,鲜品药材结冰冻坏。储存温度管理失当,亦会导致霉腐微生物及仓虫的繁殖孳生,从而出现霉腐、蛀蚀等变异。此外,储存中药本身热量不散发,库温升高,可使贮品颜色受潮发黑,质地枯朽变质。也有因贮品遇湿,堆放过紧而使热气从包装物内冲出,形似冒烟,至使一些体质菲薄的药材变质,俗称“冲烧”。(二)湿度即空气干湿程度或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1、水气空气中所含气体状态的水。水气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散热,会影响气温的变化。2、蒸汽压水蒸汽的压强称为蒸汽压,它将随着空气中水蒸汽量的加大而增大。3、水分蒸发当药物表面的蒸汽压高于空气中的蒸汽压时,药物便失去水分,直至其所水分与周围空气湿度达到平衡为止,这一过程即称水分蒸发。4、湿度指数即衡量空气的干湿程度,可有若干湿度指数来表示。(1)绝对湿度指每一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水蒸汽的重量,以g/m3表示。(2)饱和湿度亦称最大湿度,指在一定温度时,每一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有水蒸汽量的最大限度,以g/m3表示,饱和湿度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相对湿度指在同一温度空气中,现有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的百分比。用其表示空气中实际水气量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4)温度饱和差指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湿度与绝对湿度之间的差,用其表示空气要达到完全饱和所差的水蒸汽量。储存中多采用相对湿度作为控制和调节仓库温湿度的依据。相对湿度大,即空气中水蒸汽量距离饱和状态愈接近,空气就潮湿,贮品水分愈不易蒸发;相反则空气愈干燥,贮品水分易蒸发。由此可客观了解空气的干湿程度。库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主源于大气湿度,还包括贮品所含水分的蒸发和其在空气中吸收水气的影响,加之中药本身所含水分,共同影响了贮品的保管质量。中药所含水分的蒸发除去与其蒸发表面的温度、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的循环及大气压力等因素有关之外,尚与中药表面的粗糙或平坦,具细粉结构及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有关,中药堆、包装亦影响其水分的蒸发。(三)风空气湿度的变化尚有风的影响,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平运动称为风。包含风向和风速两个特征,即风的来向和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距离。风向在气象上用16个方位表示。风速常用单位为米/秒,并将其分为若干等级。空气温湿度也受风的影响,故须了解掌握风,以利正确选择通风时间和方法,调节厂内温湿度,搞好仓库温湿度管理,保证中药储存安全。当库内相对湿度在约70%时,贮品绝对含水量变化不大;但当库内相对湿度达75%,温度为30℃时,绝大部分中药将逐渐吸收空气中水分,增加自身含水量,容易产生霉腐变质。而一些吸潮性强的贮品,则易潮解融化;本身较干燥的中药如在梅雨季节的高温空气中也易生霉;当库内相对湿度低于60%时,则中药水分易减失而干裂,有的则失去结晶水而风化,有的因过分干燥而枯朽;有的蜜丸,在较低的空气湿度中也易失去润泽而发硬。(四)空气能引起储存中药质变的主要成分为氧及臭氧等,其致变机制为氧化、聚合作用,可大贮品中有机物质变质,在外观上难以察觉的如维生素类氧化,挥发油树脂化等,较易察觉的则有脂肪油中不饱和物受氧化后结块等。氧化导致变质的过程中,光与热的参与起促进作用,如一些含不饱和成分的油脂,在空气环境中会缓慢氧化酸败;若受热或日晒则迅速变质。空气中的氧还可使中药颜色发生变化,如一些含烃基蒽醌类或鞣质等成分的中药,大其所含酚性烃基经酶作用而氧化、聚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其原有色泽变深。(五)光线主要来源于日光。紫外线,其波长短,能量高,可使贮品成分变化,颜色改变。其成分改变的反应机制为氧化、分解、聚合作用,属于光化反应。如油脂的酸败、酒类的浑浊、甙类及维生素类的分解等。如紫外线作用,可使大黄的黄色变成红棕色;玫瑰花花瓣的红色变成棕色等。此外,紫外线还具有强烈的生物学作用,对微生物及仓虫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利用其杀菌灭虫,可经日光暴晒以杀灭微生物、消除虫害。红外线则具有增热作用而使贮品升温。故一些不耐热的中药应避免日光直射。二、中药储存变异的时间因素主要包括中药储存过程出现的生理、物理及化学性质上的陈化变异。故须作“负责期限”的规定。有的久贮虽外观无变化,但内在质量已有变化;有的本身性质不稳定的品种则更须规定“有效期”,需按批号、有效期分别进行保管,勤加检查,以防贮藏时间过长而导致储品变质。三、中药储存变异的生物因素包括各类致霉微生物、仓虫和仓鼠、白蚁等。(一)致霉腐因素导致贮品霉腐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即贮品受霉腐微生物的污染,贮品本身有适于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一定的适于贮品霉腐的自然条件。(二)霉腐过程包括受潮、发热、生霉、腐烂及产生霉气味。受潮,是霉菌繁殖的关键。当贮品含水往超过其安全水分则极易发生霉变。发热,因贮品受潮,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并产热,中药内热难以散逸而使自身体温升高,若再有厌氧菌参与,严重的会导致自燃。生霉,即贮品被霉腐微生物污染,霉菌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继续繁殖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小菌落,即霉点;进一步增大融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有色菌苔,即霉斑。腐烂,即霉腐微生物导致贮品在外观、内在质量上的变异,霉腐微生物通过其酶的作用,从贮品中摄取营养物质,损坏内部质量和结构,如蛋白质腐败的臭味,脂肪酸败的特殊气味,糖类发酵的酒味等(仓虫、仓鼠等另述)。第二章中药储存常规检验与管理提要本章叙述中药入库验收与库存检查、库存商品质量感官与理化检查、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与经营管理法规、仓贮管理条件等。同时重点阐述库存商品质量感观与理化检查,GMP、GSP对经营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环境卫生的管理要求。中药储存品种丰富、涉及各类药物,如植物、动物、矿物、加工品、化学制品、饮片、中成药等。为此,需要针对特性采取切实可行的养护措施,以确保中药储存的质量。适时检出贮品变异,加强管理,乃是中药储存之根本,是搞好保管养护的基础。第一节中药储存常规检验方法一、入库验收与库存检查(一)入库验收是中药保管养护的第一天,主要掌握入库贮品以下状况并作出相应处理:1、入库前(1)检查贮品名实是否相符,了解安全期限,观其包装外标志或标签的记载是否相符或完整,如品名、规格、数量、采集地或加工厂、生产日期、毛重、净量、出入库日期、批号等。(2)检查贮品包装是否完整,外包装有无松散、破漏、油渍、潮湿、虫蛀;内层防潮衬纸及内包装有无破碎、渗漏等。(3)贮品含水量是否在安全限度以内。(4)贮品有无霉斑、虫蛀、鼠咬、破碎、潮湿及散发霉气或异臭等变异。2、入库后(1)堆垛形成是否与贮品性质和包装相适应,堆垛要稳固牢靠,防止贮品受压损坏。(2)中药在储存中有无变异现象,如发热、生霉、虫蛀与受潮等。(3)季节气候及库内温湿度变化对中药含水量的影响,库房密闭干燥度是否适合于库内贮品。以上作为贮品入库后常规检查,可通过感官检查与理化分析掌握贮藏情况。检查日期与方法,应视库存商品性质、特点、季节气候、储存条件诸因素而定。(二)库存商品检查时间的频度1、经常性检查由保管人员在工作间隙对库存商品全面检查。2、突击性检查中逢台风、暴雨、洪讯期等突发气候变化前后,及时检查库房有无渗漏等不安全因素,包括露天货垛是否苫盖严密,商品有无损耗,并及时研究防治措施。3、定期检查由仓库主管人员或养护
本文标题:中药储存与养护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7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