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二马克思传知能优化演练
[学生用书P18~P20]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梦魇./魔.幻慰藉./狼藉.秽.物/污言秽.语B.雇佣./佣.金缄.默/信笺.舔.食/舐.犊之乐C.膨.胀/蓬.蒿剥.夺/剥.削隐匿./销声匿.迹D.筹措./错.过垄.断/雅砻.枯燥./躁.动不安解析:选C。A项,yǎn/mó,jiè/jí,huì;B项,yōnɡ/yònɡ,jiān,tiǎn/shì;C项,pénɡ,bō,nì;D项,cuò,lǒnɡ/lónɡ,zà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多事之秋....。解析:选D。D项,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A项,随波逐流:没有主见。B项,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C项,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符。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市城区存在一些已被________的公共设施,由于未能及时拆除清理,如今成了交通的“路障”和景区的“景障”。②看到村里的老人生活单调,老马两口子就________着开办了老年娱乐所,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③结束了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心情终于可以________下来,我要暂时抛开那些曾经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A.废置核计迟缓B.废止合计迟缓C.废置合计弛缓D.废止核计弛缓解析:选C。废置:认为没有用而搁在一边。废止:取消法令、制度,不再行使。合计:合在一起计算;盘算;商量。核计:核算。弛缓:局势、气氛、心情等和缓。迟缓:不迅速、缓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B.国庆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所有军兵种部队,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精华。C.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具有中国特色医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D.为了办好2010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理念。解析:选B。A项,动宾搭配不当,“降低……扩散”应为“降低……扩散速度”或“阻(制)止……扩散”。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才是最佳途径”多余。D项,成分残缺,可在“先进理念”后加上“的途径”。二、文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①在第1卷完成之后,恩格斯曾希望马克思在“摆脱了这个梦境”之后能够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个希望只是部分地得到实现。②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没有改善多久,而他的生活也依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认真地考虑过要迁居到生活费用远为低廉的日内瓦去,但是命运却使他不得不仍然留在伦敦,留在大英博物馆的宝藏旁边。他想为自己著作的英译本找一个出版人,同时在第一国际的运动走上健全的轨道以前,他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对它的精神领导。③马克思当时主要关心的是他的书能否成功。1867年11月3日他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于我的书的缄默使我焦躁不安。我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德国人是好样的。作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意大利人的仆从,他们在这方面的功绩的确使他们有权不理睬我的著作。我们在德国的朋友不懂得宣传。但是,我们必须像俄国人那样——等待。忍耐是俄国的外交和成功的秘诀。但是,像我们这些只能活一次的人,也许会等不及就死去的。”④这段话里所流露出来的焦急情绪虽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毕竟并不完全正确。⑤当马克思给恩格斯写这封信的时候,书还刚刚出版不过两个月,而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如果问题不是在于评论的内容充实,而只是在于“轰动一下”,——马克思认为这在开头时对于影响英国是最为必要的——那末恩格斯和库格曼在这方面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时也不能责备他们做得过于死板。他们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们争取到在许多资产阶级报纸上刊登书籍出版的简讯或者转载序言。他们甚至迎合时尚,准备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广告:预告要在《Gartenlaube》(《凉亭》)杂志上刊登关于马克思的传记性文章和马克思的肖像。但是马克思本人要求他们不要开这样的“玩笑”。“我认为这种作法有弊而无利,并且有损科学工作者的尊严。迈耶尔的百科辞典编辑部许久以前来信要我寄给他们一份传记。我不但没有寄给他们,甚至连信也没有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⑥不久之后,马克思终于盼到了几篇关于他的书的好评。例如恩格斯在《民主周刊》上,施韦泽在《Social—Demokrat》(《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和狄慈根在《民主周刊》上发表的评论。恩格斯是不消说的;马克思()承认施韦泽()有个别错误,()确实是钻研了这部书,()能够理解它的中心思想;至于狄慈根,马克思()在自己的书出版后()第一次听到他,马克思称赞他有哲学头脑,()没有对他做过高的评价。⑦1867年第一次出现了“专家”的评论。这就是杜林。他写了一篇评论马克思著作的书评,刊载在迈耶尔辞典的《附录》里,但是,按照马克思的意见,这篇书评并没有抓住《资本论》中的新的基本因素。不过大体上马克思并没有对这篇评论感到不满。他甚至说它是“很有礼貌的”,虽然他也推测到,杜林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出于对书的兴趣和同情,无宁说是出于对罗雪尔和其他大学权威的恶意。恩格斯则从一开始就对杜林的文章不大满意,而这一点表现出他比马克思更有远见。事实很快地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杜林不久就改变态度,不遗余力地来攻击马克思的书了。5.请在文段中的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要深入体会前后句的关系。答案:也虽然但并且只是才虽然6.“这段话里所流露出来的焦急情绪虽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毕竟并不完全正确”,“焦急情绪”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中?为什么说“不完全正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④段是一个过渡段。这句话是承接第③段说的,答案当然要从第③段马克思的“这段话”中去找。“不完全正确”启下,第⑤段开头作了回答:“当马克思给恩格斯写这封信的时候,书还刚刚出版不过两个月,而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答案:“我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像我们这些只能活一次的人,也许会等不及就死去的”。因为“在这样短的期间里是不能写出什么内容充实的评论的”,所以作者说“不完全正确”。7.马克思既焦急地关心“他的书能否成功”,但又不愿意在报刊上刊登“耸人听闻的广告”,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家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理解此题要从马克思对“他们甚至迎合时尚,准备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广告”的反应中去寻找答案,“有损科学工作者的尊严”一句是关键。答案:清醒、理智、谦逊、实事求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寂寞大师陈寅恪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他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最后一句“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暗扣题目中的“寂寞的大师”,发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生活的怅惘之情。B.陈寅恪失明前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失明后却“永远睁大眼睛讲课,目光如炬”,读到这样的内容令人鼻酸不已。C.《柳如是别传》“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因而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学养和志趣。D.国学大师陈寅恪弥留之际“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表达的是他的释然还是执著,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解析:选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未必浓缩“学养和志趣”,应有“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9.陈寅恪在那个年代曾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本文标题:专题二马克思传知能优化演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8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