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
1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中国历代土地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过程: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1)形式: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2)其主要特点有:①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②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③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它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1)内容:①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2)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3)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含有“国民共享”之目的)。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总论: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1)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2①地点:广东、湖南②内容: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③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2)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①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②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了革命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②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1947年《中国土地大纲》:(解放战争时期)①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②结果: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2)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3)意义:①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解放了生产力;②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③农民翻了身,提高了劳动积极性。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3)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3)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一)过程一、夏商周:贡赋制度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二、春秋末年: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实行“初税亩”1、含义:①“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②“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井田)私田,一律按实有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承认私田合法)3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三、秦朝:按亩纳税。P27—28还征收“户赋”和“口赋”(即人头税)。三、汉朝:编户制度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徭役、兵役的制度。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3、影响: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四、隋唐:租庸调制1、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内容: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人头税),叫做“调”。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4、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五、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①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2、内容: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作用:①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4、局限: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6、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六、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募役法:(1)内容:①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②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2、方田均税法:(1)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2)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七、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1、背景①明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②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内容: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赋役合4并,征收银两。役银入亩,丁亩分担。)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八、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1、措施①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影响:①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②隐蔽人口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二)重点掌握:1、以税种来分类:(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征税对象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商品税逐渐加重附加专题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一)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会领导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②蒋介石发动围剿。(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5(7)作用(意义):①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
本文标题:专题总复习(四)中国历代土地和赋税度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