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测试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月考试题
1绝密★启用前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七台河第一中学11月月考卷高一历史考试范围:必修1:1-19课;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贺凤芝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2.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明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3.《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4.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宋朝二府三司制D.明朝殿阁大学士5.“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表述与该制度相关的是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孝廉,父别居”6.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7.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成祖时A.废丞相,权分六部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设立内阁制度D.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8.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内容D.弥合君权与相权是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9.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法庭判案的依据是: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10.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11.“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选自易中天《我们的反思》)材料中的“精巧的设计”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2.英国革命期间,自由主义学说首次被明确地提出来,其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革命后,英国贯彻该学说的做法是A.选举产生议员B.实行普选权C.确立议会主权D.立法保障社会福利1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国王受法律制约,只能依法行事C、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历史必然14.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B.共和政体的确立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15.中华民国1946年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宪法或文献的内容相近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德国1871年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16.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2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表有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8.“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叛乱在最后三年出现火力方面的差距,但仅归因于这个因素,还不是令人满意。……然而太平军在战略上的败局却早在1861年随着西征最后失败就已形成……其中领导集团的分裂比这些原因都重要。”下列关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是()A.武器落后B.战略失误C.列强出兵镇压D.领导集团的内讧19.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20.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①由相互竞争到相互勾结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④21.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右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某处名胜古迹有这样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对联中的“先行者”的遗愿是()A.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平等B.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C.思想启蒙,革新传统文化D.扶助农工,实现共产主义23.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A.排满反清相结合B.反帝反封相结合C.民族民生革命一体D.民族民主革命一体24.1922年1月,中共指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武装反抗国民党D.发起国民革命运动25.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26.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27.历史上有一个新型政权,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包括废除面包工人的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非法克扣工人工资等,这个政权应是()A.拿破仑帝国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C.1917年的俄国临时政府D.1871年的巴黎公社28.列宁在晚年时指出:“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以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条件。”这里“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A.俄国进行“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苏联采用联邦制D.苏联建立高度集中政治模式29.中国古代讲究“同性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性婚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认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性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0.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3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2:“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3:“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4: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请回答:(1)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材料1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据材料2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3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3)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4分)32.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有关材料:(14分)材料1: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摘编自《世界史资料》材料2: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副总统的任期相同。总统和副总统按以下方法选举;每个州依照该州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策二款……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材料3:下表是某
本文标题:专题测试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