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世界历史专题和学科前沿
12012“国培”初中历史世界历史专题及学科前沿一、世界历史学科前沿世界历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历来为各国所重视。欧美国家的历史学研究,70-80%的人员和研究成果是世界历史的;法国高中毕业会考时间有七天,第一天考哲学、第二天考历史、第三天考语言,是固定科目,其余四天才涉及其他自选科目。可见欧美国家对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视。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合称为历史学,还包括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文博与考古等,世界史只占历史学八分之一的地位。这种状况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认识了解并融入世界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称。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成为与中国史、考古文博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标志着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进入了新时期,它要求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世界史学科的队伍。为了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国内世界史学者多次召开了全国性会议,主题涉及世界史学科建设、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世界史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等。这些会议以世界史学科建设为主题,围绕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学科体系构建、学术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讨论。长期以来,我国世界史教学和学术研究关注的主题是政治史,这种状况是与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的,研究热点也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自改革开放后,政治史教学和研究的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文化史、思想史、军事史、经济史、文明史和跨文明的研究之后,近年来兴起的全球史研究方兴未艾,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研究不断深化。在目前的学界,全球史依然是研究热点。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全球史的历史观,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进程。全球史观要求打破以前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学科界限,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特色,并且形成了全球史理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文明互动、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视野中的区域研究、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等几个研究方向。由于全球正在迅速变化,人类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例如生态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从而产生了专门史研究。近年来,学界关于环境史、城市史等领域的研究热度依然不减,而且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环境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环境史,也有不少的国内学者开始探讨环境史研究在欧洲的兴起、发展及特点。学者们认为,与美国相比,欧洲的环境史研究具有更多跨学科研究的特2色和全球史的视野。与环境史研究一样,城市史研究的重点也集中于美国,此外,对中东城市的研究、古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同样有不少成果。当前国内世界史研究还体现出一个明显特点,这就是学者们的现实关怀更为强烈,对现实问题更加关注。很多研究选题的宗旨就是希望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研究、教育问题研究、公共卫生研究、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等。这说明世界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进行纯学术的研究,而且不脱离现实生活、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在世界史研究中努力做到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中国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初中的世界史课堂教学是世界历史人文教育和研究人才培养的基础,我认为初中世界史也可以称作最难教的一门课。为什么?其一是无论时间还是空间,世界史都与我们当今的生活相距遥远,那是一个非常遥远陌生的世界;其二是学生刚接触世界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学习,大量生疏的人名、地名以及与中国历史不同的定义、概念需要他们了解掌握;其三是初中的世界史教学内容多是以独立的知识点为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系统的、线条的学习,因果不分明。从这个意义而言,在座的学员们从事的是艰苦的世界历史启蒙的工作,要教好这门课,大家比我更辛苦。二、世界历史的有关问题(一)、欧洲历史上的农民、贵族与土地问题这副图片或类似的图片大家都见过,而且印象很深。在这幅图片中,有四个人,最下面趴着的是农民,骑在他身上的是国王、贵族和教士。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或者说是一幅宣传画,描述的是国王、贵族、教士对农民的压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着三个等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来自天主教的神学理论。由于人生的终极目标是灵魂获救,即死后能上天堂,僧侣是给人们开具上天堂的通行证的,故最重要的人,属于第一等级。骑士也很重要,是用剑来为上帝服务的,属于第二等级。其他的人都是为这两群人提供生活资料的,是他们的仆人,用他们的劳动来维持整个社会运转,属于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享有特权的等级,常常统称贵族等级。第三等级没有特权,属于平民等级。1、西欧封建制度——贵族制度封建主义是一种领主和附庸的制度,是一个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3在一种依附链上的社会;是一种靠服劳役而得到回报的经济形态。我们通常将英、法、德等国通称西欧国家,实际上这些国家的状况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各自都具有“特色”。具体说来,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人开始入侵高卢。前58年,罗马元老院派恺撒率军远征高卢,驱逐了占领东部高卢的日尔曼部落;前56年,恺撒征服了整个高卢。高卢被征服以后开始了罗马化的进程。其表现为: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在高卢开始确立,罗马的大地产制在高卢也盛行起来;帝国其他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渐被引进到高卢;拉丁语先在上层阶级中流行,随后得到传播,逐渐取代了凯尔特语;罗马式的城市和建筑在各地出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后,基督教在高卢盛行起来。高卢地区罗马化程度很深,主要是由于基督教的作用。英国也曾被罗马人征服,但罗马人统治364年离开后,罗马文化也随之消失,英国又倒退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法国则保留了罗马文化。因此,法国很早就有了完整意义的所有制概念,所有者对所有物有着充分的排他权和使用权。英国由于失去了罗马传统,很长时间没有明确的私有概念。这一差异导致后来封建时代的历史差异,两国封建贵族、绝对王权都有不同,乃至两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代表了西欧文明的两条走向,意义也深远。蛮族入侵西欧大陆时,正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军事首领和亲兵的制度,这是以后贵族制度的起源。贵族占有较多的土地、牲畜和奴隶,日尔曼人的奴隶一般被安置在小块土地上,有自己的房屋和家庭。在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后,最高的军事首领变成了国王,没收了罗马国家土地和奴隶主贵族的大庄园,还占有了过去无人耕种的土地和森林;法兰克贵族则从国王那里获得连同奴隶和隶农在内的大庄园。依附于法兰克人的罗马高卢地主则保留了他们的地产。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奴隶、隶农以及自由农民逐渐转化为农奴和依附农民,法兰克贵族也与罗马高卢地主合流,成为新的统治阶级。8世纪上半期,西亚的阿拉伯帝国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为了抵抗阿拉伯人,墨洛温王朝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了采邑改革,改变了过去那种国王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代之以有条件的采邑分封,受封人必须对封主提供军事服务。授受封地,建立封主与封臣的关系,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称为“誓忠礼”。领主从国王或者某一个地位比他本人高的领主那里获得采邑作为领地,采邑是世袭的领地。采邑制度既有经济的一面,又有政治的一面。一般说来,除了国王以外,每个封主都是别的封主的封臣;除了骑士以外,每个封臣都是别的封臣的封主,因此,封君封臣制是混乱的。封臣要向封主提供一系列服务:封主作战被俘时,应支付封主的赎金;封主的长子获授骑士称号时,应向封主缴纳实物或金钱等等;封主要保护封臣。骑士制度产生于11世纪,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和道德的准则。它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最高理想和它的一切美德:一个理想的骑士,必须担负保卫崇高事业的作4战义务,不仅需要勇敢、忠诚,而且要慷慨、诚实、彬彬有礼、仁慈地对待穷人、鄙视不义之财,还要能够是无懈可击的情人。贵族虽然不依靠劳动谋生,但并非无所事事,他们的社会习俗要求他们为战争、冒险而忙碌。封建主之间虽然通过封建文件订立了契约关系,但封臣对封主的义务并不是照例履行的,因此,封建混战就成为极其平常的现象。战争的频繁使骑兵成为最具有威慑力的兵种,重装骑兵就成为西欧军队中占支配地位的角色。少年贵族所接受的训练,以使用兵器为主,长大以后就以战争为职业。概括而言,贵族成分很复杂。狭义上的贵族指的是军功贵族(Aristocratie),在法国叫佩剑贵族;广义上指整个特权等级,包括僧侣等级,到18世纪时还应加上上层中产阶级(主要是大商人通过捐买获得官职的官僚,被称为穿袍贵族(Noblesse),是不能配剑的)。军功贵族和教会贵族贫富分化很厉害,贫穷者的经济地位很低,实际上和平民差不多。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社会地位差别也很大,位高权重的教会贵族一般也都出身自佩剑贵族。佩剑贵族充满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血统高贵,因而不屑于经商,觉得经商有失身份。在这一点上西欧大陆与英国有差别。这也和两国贵族享有特权的大小有关,法国贵族可以免除大部分捐税负担,英国贵族则必须交税。所以法国贵族可以清高,英国贵族则清高不起来。在中世纪,西欧大陆和英国分别实行两种不同的封建原则,因此,西欧大陆和英国贵族制度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诺曼底征服以后的英国,由于分封土地伴随着征服的进程,所以虽然形成了贵族的大地产,但这些地产往往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由于英国的贵族都是由国王封给土地,所以形成了“我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特点,使英国国王与封臣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这个特点对英国的历史和政治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英国没有强大的诸侯能单独与君王抗衡,英国的贵族和大领主只得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在高等贵族中于是盛行联合的原则和真正的政治风度。此外,英国的封建制度,主要是小领主们……逐渐跟市民联合起来在下院中获得席位,使下议院具有了大陆上议会所没有的力量,足以影响到国家的行政。”(基佐:《欧洲文明史》)也正因为是这样,中世纪的英国议会成为英国贵族可以依靠的组织,使英国贵族在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1215《自由大宪章》、1285的模范国会、英法百年战争、红百玫瑰战争、圈地运动、“光荣革命”以及18-19世纪中期掌权的“贵族时代”等等)中发挥出主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国王是英国的真正统治者,与大贵族的矛盾相对小于法国。岛国的地理优势避免了与邻国的纷争,也不需要保留常备军,因此,在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1154-1189)时期,进行了军事改革,以贵族缴纳“盾牌钱”的方式,免除贵族的军役,并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使贵族在保有地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入。凭借着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优势,英国贵族具有了对社会演变的适应能力,在法国和西欧大陆,封建原则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也就是说5国王以下封建主的附庸对国王不负担义务。自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诸侯强大是此期政治的一大特色。德国的政治分裂一直维持到1871年。法国也分裂为许多公国和伯国,大封建主在形式上承认国王为宗主,实际上完全独立,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有颁布法律、作战、媾和、收税和审判等大权。卡佩王朝的统治者名义上是国王,但其权利只限于巴黎至奥尔良之间狭长的王室领地,被称为“法兰西岛”(法兰西国名由此而来)。当时,国王从一块领地去另一块领地,必须通过其他封建主的领地,因此带足武装侍从,以防备路上被其他封建主抢劫。“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使王权与分裂割据的大封建主之间得矛盾逐渐滋长,受到大封建主侵犯的中小封建主、城市成为王权得支持者。于是,在法国开始了国家统一的斗争,王权也不断得到强化。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在几百年里每个国王通常都有、而且只有一个男嗣,避免了争夺王位的斗争,可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剥夺大封建主。从12世纪起,王室领地逐渐扩张。王室领地扩张的最终斗争是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导致法国国王对大贵族的压服,国家统一以后,这种政策仍在延续。黎世留、马扎然和路易十四对大贵族的打击,剥夺了大贵族对社会的管理权,代之以总督;随后又逐渐剥夺贵族的特权,因而贵族的反抗一直在继续(“雨格诺战争”、“佛隆德运动”、“贵族的反动”等),并扮演
本文标题:世界历史专题和学科前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9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