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教学设计
1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案例1、[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教材分析]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3、[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4、、设计思想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基本环节如图:情景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自我建构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2“斯大林模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6、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处理方式: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处理方式:提供材料、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严重的弊端。7、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2、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3、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8、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出示“自学提纲”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几个问题,教师播放多媒体,出示材料谈谈观看视频的感受。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者、开始实行的时间、内容、意义。2、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国。3、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领导者、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弊端。材料一: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观看视频谈感受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炼答案②每组的3号同学回答问题学生1: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2:我们错了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苏俄的国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知识点②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突破难点3教师提问:教师补充讲解,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出示苏联地图教师讲解请同学们归纳列宁的功绩:出示图片《列宁》引导学生出示材料并提问海舰队基地发生了喀琅斯塔得水兵暴动,它警示苏维埃政府,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问:结合材料,哪位同学谈谈:①为什么说“我们错了”呢?②“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办法?③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苏俄在经济步入正轨之后,在政治上也进行了探索,1922年底,苏联成立。我们要正确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词: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底解体,如今已成为历史名词。1924年,列宁逝世,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列宁的主要成就:列宁逝世了,但也并没有阻断苏联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紧接着领导苏联人民的是斯大林。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把重点入在重工业上?材料: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情了,他极大的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学生3: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生聆听观看图片,以便理解掌握学生1:领导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通过三年国内战争,巩固了这个政权;学生2: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平安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等。学生1:《中国史》里学过,中国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就优先发展重工②利用纵向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利于对“政策的执行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理解导入下一个问题,直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①掌握苏联最初加盟国的地理位置,知识盲点的补充,便于学生做题②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明确,在今后的称呼中不至于出错①掌握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最主要的功绩,过渡、设悬念,引起学生兴趣②加强学生对知识纵向联系的训练,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发散思维、创新4教师补充讲解播放多媒体教师补充:教师过渡,并导入下一个问题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斯达汉诺夫,并补充:教师补充:出示毛泽东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的确,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为了避免被推翻,就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经济。从而苏联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开始了五年计划,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我们来看看所取得的成就。(第聂伯河水电站图、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图)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于同一时期的欧美国家经济萧条,苏联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气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材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苦恼,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过渡:面对苏联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的小平同志却说了这样一段话:“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问:①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被称为什么?业,知道中国是向苏联学习的。学生2:苏联工业落后,而重工业是工业中的基础学生观看视频,从中感悟,并谈感想。观看《大国崛起》并思考学生: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效率的工作以及领导者英明的领导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学生1:斯大林模式学生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地图动画,不但使学生对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场群众热情十分高涨的革命,从而树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情感升华,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形成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小结:课件演示巩固练习②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③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探索之路新宪法的颁布1936苏联建设成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经济政策1921—1928战时共产主义者1918—1920多媒体出示练习(选择、填空题)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学习过的内容。独立完成探索的背景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抽象名词图示法小结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9、学习评价表班级姓名组长时间课题学习方式评价指标指标内容自我评定小组评定教师评定知识(1)基本知识的掌握(2)对事件基本线索的掌握技能一般技能(1)运用电脑、网络资源的能力学科技能(2)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和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陈述历史问题的归纳和表达能力(5)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参与程度(1)参与和倾听的程度(2)主动发表意见的程度(3)与组员合作的程度6(4)“参与障碍”(注意力分散,交往技能差,人际关系不良)的排斥程度情感态度(1)团结合作的精神(2)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3)探究中的意志、毅力(4)对历史的感悟总评备注评定分为:“A优、B良、C达标、D不达标”四个等级。
本文标题: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