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名诗欣赏WorldFamousPoemsAppreciation吴笛讲授hzwudi@yeah.net第一章古代诗歌吴笛讲授(hzwudi@yahoo.com)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诗歌不仅渊源流长,而且以独到的形式表现了生活,以顽强的生命力证实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着生活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凝聚着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精神火花,记录着人类心灵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宝贵的组成部分。一、概论1、诗的起源与发展说起诗歌,不得不涉及它的定义。关于诗(poem)的定义,我们只能从历史和文学史发展的角度上作泛义的理解,而不要拘泥于某一时代和某一流派。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是文学艺术的统称,因此,诗学(Poetics)便是文艺学之意。这与诗的起源或文学艺术的起源密切相关。至于狭义的诗,其定义则难以统一,也无法统一。别林斯基曾经谈到:尽管所有的人都谈论诗歌,可是,只要两个人碰到一起,互相解释他们每一个人对“诗歌”这一字眼的理解,那时我们就知道,原来一个人把水叫做诗歌,另外一个人却把火称做诗歌。所以,对于狭义的诗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读者都会作出不同的理解,难以求得统一。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具有规律可循的。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诗是美好境界的化身,是人类智慧、人类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结晶。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理性分析,一种是综合想像。由于观察的方式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我们在此论述的是狭义的体裁意义上的诗歌。关于诗的起源,如同诗的定义一样,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尽管争议较大,但也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观点。其中最为传统的一种说法是“摹仿说”。这一学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德谟克利特认为诗歌起源于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他接着解释说,这两个原因是摹仿的本能和对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他甚至指出: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所以写出的是颂神诗和赞美诗,而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所以写的是讽刺诗。另外较有影响的有“情感说”(或“情感表现说”)、“巫术说”等等。“情感说”认为诗歌起源于情感的表现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这种观点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情感表现之间的一些本质的联系,但并不能说明诗歌产生的源泉,而只是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某些动机。“巫术说”虽然也发现了人类早期诗歌(如《吠陀》等)与巫术的一定的联系,但巫术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对诗歌的发展起到的也只是“中介”作用,若视为诗歌的源泉同样缺乏说服力。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是“诗歌起源于劳动”,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过论述。劳动创造了人自身,使人逐渐摆脱了本能性生存技能的限制,又使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语言和思维,而诗歌则是人类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得以产生的。世界诗歌史的发展历程也得以证明,人类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劳动歌谣。劳动歌谣是沿袭劳动呼声的样式而出现的,所谓劳动呼声,是指从事集体劳动的人们伴随着劳动动作节奏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呐喊。这种呐喊既有谐调动作,也有情绪交流、消除疲劳、愉悦心情的作用。这样,劳动也就决定了诗歌的形式特征以及诗歌的功能意义,使诗歌与节奏、韵律等联系在一起。由于伴随着劳动呼声的,还有工具的挥动和身姿的扭动,所以,原始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诗歌、音乐、舞蹈这三者的合一(三位一体)。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诗歌是最初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有了其他的艺术形式。(可参见诗海p.14)2、诗的定义3、诗的基本形式:结构要素音节(Syllable)重音(Stress)音步(Foot)诗行(Line)诗节(Stanza)诗(Poem)诗体、诗体(TheFormsofPoetry)是指诗歌的体裁。诗体可从题材、认知容量、审美、韵律、作者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从这些分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诗歌的异同之处。如从题材的角度,抒情诗可分为政治抒情诗、哲理抒情诗、爱情抒情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抒情诗主要是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并不关注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或完整的情节性,也不关注人物性格的塑造。这在中西抒情诗中都是相同的。而从认知容量的角度来看,诗歌可分为长诗、短诗以及以数字为着眼点的各种诗体,形成了中西诗歌的基本区别。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八行诗、英雄双行诗等,体现了西方诗歌以音节为基础的特性。中国的四言诗(四古)、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等,则体现了汉语诗歌以字为单位的基本特性。再从审美情趣来对诗歌进行划分,可见中西诗歌中共同的分类有讽刺诗、颂歌(赞歌、赞美诗)、哀歌(挽歌、悲歌、悼亡诗)。颂歌是指对描写物件抒发崇拜、赞美、歌颂之情的诗作。描写物件多半是领袖、祖先、英雄、美德、神灵等等。如古希腊颂扬日神、酒神的诗作,俄国诗人罗蒙诺索夫的《登基日颂》、英国诗人斯宾塞的《仙后》等歌颂女皇的诗作,以及西方中世纪众多的歌颂英雄业绩的史诗等等。中国诗歌中比较典型的如《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商颂”等赞美祖先的诗作,以及郭沫若《太阳礼赞》等许多现代诗人歌颂领袖和祖国的诗作等。哀歌是指因某人死亡或因某事伤感而写的诗作,用以表达获得安慰和解脱的情感。中西诗歌在审美情趣方面对诗歌类型的划分是相近的。最后,甚至从人名方面来看,中西诗歌中也都有一些诗体是以擅长某种诗体创作的著名诗人而命名的。如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诗体”,英国的“莎士比亚诗体”、“斯宾塞诗体”(SpenserianStanza)、“斯凯尔顿诗体”(SkeltonicVerse),俄国的“奥涅金诗体”,美国的“惠特曼诗体”,“狄金生诗体”,中国的“苏李体”、“太白体”、“陶体”、“陈子昂体”等等。这些诗体典型体现了个性特征和民族语言特征。诗律诗律(Prosody)是指诗歌语言节奏的成份与结构等因素。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可称为诗律学研究,主要是从韵、节奏、音律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探讨和分析。韵(Rhyme)以“同音”为基本特征,大多是指一首诗行与行之间相应位置上的某些音发音相似,从而造成一种和谐,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快感。西方语言中的韵一般以音节为单位,如“isit”和“visit”,“fan”和“ran””,“glorious”和“victorious”等,都是押韵的。西方诗歌的韵根据诗行中押韵词的位置大体分为三类:1)行尾韵,即韵押在诗行末尾,这是最常见的韵;2)行内韵,也称列奥尼韵,介于行音和行尾音节之间;3)行首韵,即韵押在诗行的第一个音节。英语中构成韵目基础的元音音标约22个。而俄语等其它语种还要简洁一些。词语的结尾方式少,押韵也就更为方便一些。在现代欧洲语言中,最容易押韵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西方诗歌的押韵的方式可称为韵式(Rhyme-scheme),即诗节或一首诗的韵脚的排列格式。韵式通常可用字母表示,相同的韵用同一字母,如斯宾塞诗体的韵式是:ABABBCBCC;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斯宾塞十四行诗体的韵式是:ABABBCBCCDCDEE;普希金的“奥涅金诗体”的韵脚排列形式是:ABABCCDDEFFEGG,其中包含了交叉韵(Cross-rhyme),即ABAB;成对韵(Couplet-rhyme),即CCDD;抱韵(Arch-rhyme),即EFFE。在西方诗歌中,有各种不同的音律或音律体系,根据衡量的标准的不同,分为音节音律、重音音律、重音—音节音律以及音长音律。正因为音律一词来源于“Meter”(尺度),所以音律是指用音步以及诗行等来衡量诗体,指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诗歌节奏(Rhythm),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可衡量的节奏格式,或诗歌节奏的理想格式。音律的基础单位就是音步(Foot),一种可计量的、由某种音节组合格式构成的诗歌节奏单位。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只有一个音步的称为“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为“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为“三音步”(trimeter);以此类推: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若干个音步(一般由l至8个音步)构成一个诗行(Line),再由若干音步规则的诗行构成诗节(Stanza)或诗歌(Poem)。英国的传统重音音律及重音—音节音律诗歌中常见的音步类型有以下几种:1)抑扬格(iamb)是指一个非重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如:compare、destroy等词就是一个抑扬格音步。抑扬格是英语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如叶芝的《当你老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由抑扬格五音步所组成。2)抑抑扬格(anapest),是指两个非重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如:intervene、interrupt等词就是一个抑抑扬格音步。3)抑扬抑格(amphibrach),即两个非重读音节中间夹一个重读音节。如:arrangement等。4)扬抑格(trochee),即一个重读音节后面跟一个非重读音节。这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如布莱克的名诗《老虎》等。5)扬抑抑格(dactyl),如:merrily等词就包含一个扬抑抑格。哈代著名的《声音》一诗就是用扬抑抑格写的。另外还有:扬扬格(spondee)、抑抑格(pyrrhic)等等,但较为少见。汉语诗歌中虽没有相应的抑扬格等格律,但在近体诗中却有将声调进行互相搭配而组成的平仄形式,即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进行搭配,形成五、七言律诗和绝句等的格式。同样,汉语中由于没有“音步”的概念,一些诗歌译者和研究者则试图以“顿”来取而代之。在中外诗歌交流过程中,一些诗人和诗歌译者及研究者也从诗歌的形式方面加以注意并积极探索。成功的英译汉诗,就是充分发挥了所译语言的优势特性,神形兼顾,完美传达了原诗风采。译诗不仅在内容上传达了原诗的基本信息,而且保持了原诗的优美的形式特征。4、诗的主题诗人写一首诗,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思想,我们欣赏一首诗歌时,要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来说明什么,思考诗的主题与思想意义,从而与诗人达到一种共鸣。二、古代东方诗歌古代东方诗歌是指自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东方诗歌。主要成就除我国之外还产生在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希伯来以及希腊、罗马等地。古代东方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成就,对于了解人类童年时代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古代埃及诗歌古代埃及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大约产生在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后的几百年,最早的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古埃及的史前时期和古王国时期(前3200~前2280),就已经产生歌谣、祷文等文学体裁。古代埃及文学中,最重要的是《亡灵书》,(TheBookoftheDead),是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上而置于死者陵墓中的诗作,包括各种咒语、祷文、颂诗、歌谣等等。诗集中最早的创作,是公元前3500年时的作品,大部分则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800年间的中王国时期的创作。现在编辑成书的《亡灵书》,由二十七篇组成,每篇长短不一,内容繁杂,广泛描写了当时的人们热爱生命、崇拜神灵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貌。《亡灵书》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书面文学。古埃及人的世界观是“万物有灵论”(Animism),这也是一种最原始状态的宗教。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在世上死亡后,灵魂是不灭的,灵魂经由瀑布进入下界,只有在下界经过种种劫难、度过重重难关,才能复归上界,回到原遗体之中,得以再生。这也是古埃及人特别注重保护遗体的原因。为了在下界一切顺利,他们准备了供亡灵在下界游历所使用的书,即《亡灵书》。古巴比伦诗歌位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美
本文标题:世界名师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