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断续相连;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大西洋)。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且分布有规律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3洋脊贯通四大洋3全球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陆地低纬度气候:1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常夏,无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小于,日较差;全年多雨无干季2热带干湿季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气温高,较差大;降水量少而变率大4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5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变化小;全年降水较多,夏秋两季相对集中。陆地中纬度气候:陆地温带气候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2、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较差小。气旋多,全年湿润多雨,冬雨较多。3、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南北气温差别小;季节变化明显。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干燥少雨。陆地亚热带气候5、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夏温差较亚热带季风区小;降水分配比亚热带季风区均匀.6、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季变明显;降水量充足,夏雨较多7、亚热带夏干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8、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量较小。陆地高纬度气候:2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大。2、极地长寒气候:全年皆冬,降水量少,多云雾,蒸散微弱。3、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雪量少,但常年积累。4板块构造学说对于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是怎样解释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勒皮雄等人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5试述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1、“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2、突发性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3、渐变性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4、环境灾害:如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6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气候的纬向地带性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2、主导因子:太阳辐射¡ª¡ª划出五大热量带3、派生因子:大气环流------划出气候类型4、表现: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全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中纬地带则因距海远近、海陆轮廓、地形结构和洋流性质等因素的干扰,气候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1、主导因子: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2、派生因子:降水、风向、气压3、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4、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既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1、形成的根本原因-----山地地形2、直接原因----山体高度3、垂直分带的多寡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高度和所处纬度。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拉尼娜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拉尼娜现象每隔3~5年都有一次较强的表现,从近几年的表现看,同厄尔尼诺相比,有逐渐变弱的趋势。第二章1、什么是自然带?陆地上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分别有哪几个自然带?各有什么特征?自然带:地球表面按照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进行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1)赤道带和热带自然带。是地球上发育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第三纪的风化壳和古土壤也是本带的主要特征之一。(2)苔原带。在第四纪才开始发育起来,是地球上所有的自然带中最年轻的一个。(3)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这一自然带变化比较大,现代地中海植物群主要由潮湿热带森林植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的适应等作用而形成的。(4)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晚白垩世在本带的平原和山地生长着森林,到渐新世中期开始向较干燥的气候条件转化。到第三纪在亚欧大陆亚热带和温带广泛发展草原。在第四纪后期的干旱阶段形成了荒漠。(5)温带林中的阔叶林亚带。由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的森林逐步萎缩而成。(6)温带森林中的针叶林亚带或亚寒带针叶林带。西伯利亚南部山区分布着比较古老的亚寒带针叶林。在西伯利亚平原上的森林亚带,大约是从中新世或上新世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森林亚带。4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三方面内容:(1)内在联系性地理环境中某一因素必然影响另一因素,各种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2)空间组合性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按一定的规律展布,如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等。(3)动态演变性地理环境外部能量和物质的输入是变化的,内部各组成要素随时间变化也会发生变化。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纬向地带性差异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经向地带性属于非地带性规律之一,它是指自然地理现象近于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性,表现为大气湿度、降水等因素自海岸向内陆递减及其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东西变异。)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非纬向地带性的变化。垂直地带性差异也有称为高度地带性的差异,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就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差异。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由它们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山地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广义的理解: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狭义的理解: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从地理环境结构纬向地带性差异的现象分析中可以看到,纬向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更替、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常简称纬向地带性规律。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基本上决定于地球的球形、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陆地上的纬向地带性在面积广大、地形平坦且以某一经线相对称、和周围水体分布均匀而对称条件下表现得最为理想。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所谓非纬向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5经向地带性是指表现出的由海洋向内陆变异的规律性。经向地带性的形成取决于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地形结构和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的相互作用。区域性分异则取决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和由此而产生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3.垂直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是一种独立的地理规律,它与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从两者派生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平坦地表从赤道到两极纬向自然带的水平分布,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而转化为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梯度,远比纬向地带性为急剧,山地高度相差数百米即可出现垂直分带,而平地纬向地带性的变化则往往以百公里计。【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既是截然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亦此亦彼”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本的、互不从属的区域分异规律,即是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因在于纬向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本质有差异,前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太阳能沿纬向分布和水热条件支配,其分布呈纬向带状规律;后者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内力支配,其分布一般不成纬向带状。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所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于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发展受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发展也受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2、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性占主导,还是非纬向地带性占主导,主要决定于该地理环境的具体条件和发展历史。】第三章2.什么是洋流?依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哪些类型?洋流又称为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1洋流按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形成的;(2)梯度流:是由于海水中密度水平分布不均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水平压强梯度力产生的流动;(3)补偿流: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的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在垂直方向上的,称为上升流或下降流。2依海流的温度性质分为:暖流(红线表示)、寒流(蓝线表示)4.试述大陆架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意义:大陆架是海洋生物的富集区,目前世界海洋食物的90%来自大陆架地区。大陆架区是海洋油气资源分布最广的区域。90%以上的海上油气开采均是在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海域进行的。大陆架还是海底砂矿的产区。61.对比分析海和洋的特征。3.阐述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前景。海洋资源: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第四章1试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人与自然的失衡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问题的全球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二是有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三是有些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的问题。海洋海洋大洋的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小得多,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大洋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海的水深平均较浅,平均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米深;大洋有独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统,海则受大洋流系和潮汐的支配;大洋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盐度等要素比较稳定,海水的透明度大;海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海底地壳为陆壳性质;洋底地壳为洋壳性质;1、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海洋资源海洋水及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72简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完成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与贫困作斗争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生态与环境的保护3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他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社会安全等;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模、效益等;环境系统,包括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等;制度安排,包括政策、规划、计划等。中
本文标题:世界地理复习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