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概念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1.2经济全球化特征(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1)贸易全球化(2)生产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2.1跨国公司的特征1.结构特征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2.环境特征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3.经营管理特征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1.股权参与的形式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1.产品多样化战略2.产品生命周期策略3.出口带动投资策略4.转移定价策略: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出售或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相互约定的价格。不受市场供求法则制约,而是根据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目的:减轻税赋;调拨资金;增强子公司竞争力;规避风险。22.4各国对跨国公司政策1.发展中东道国的政策侧重于规划和促进外资和技术向特定重点部门流动;重视对外国企业在实际贡献方面的要求,要求增加本地附加值,承担出口义务和转让技术;增加本国技术和管理能力2.发达母国的跨国公司政策鼓励:风险担保;资本援助;税收激励;增强企业竞争力监控:对外流投资审查,尤其是技术;对就业的关心;偷税的管理。3、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汇率浮动汇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居于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其地位不断削弱,马克、日元地位上升。3.1《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1、修订IMF的基本份额;2、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让黄金成为单纯的商品;3、浮动汇率合法化;4、干预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成为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储备资产。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3.2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牙买加体系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汇率安排的弹性,却没有建立稳定货币体系的机构,没有制定硬性的规则或自动的制裁方法,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虑和责任来履行它们的义务。因此,一些理论家认为,牙买加体系是一种“没有制度的体系”,而实际上它是拷浮动汇率制和多种储备体系来运转的。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市,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的300多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因为此国际货币制度是在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4.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国际协商和合作提供适当的场所,估计国际货币合作;规定以美元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IMF规定了各国货币的波动幅度,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只能在平价上下1%波动;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IMF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4.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积极作用:消除对立局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国际汇率,前20年,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内在缺陷: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着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差,但逆差的增加又使美元的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元则是基准货币,即使美元汇率偏高或偏低,也不便作出调整。同时,顺差国也不愿其货币升值,逆差国不愿贬值,故市场失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都与国内经济目标相矛盾。4.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地位的下降,收支逆差的巨大,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建立到垮台的过程,也是美国和它的货币由强盛到衰落,西欧和日本的重建和兴起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5、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5.1国际分工的类型:(1)按深度划分1.自然差异引起的分工;2.发展差异形成的;33.协议形成的产业内分工。(2)按生产关联性划分1.垂直型;2.水平型;3.混合型(3)按国家性质划分1.发达国家间;2.发展中国家间;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4)按参与程度划分1.混合型;2.单一型5.2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1)国际分工的史前阶段(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3)国际分工的扩展阶段(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6、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以出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把经济活动的重心由以本国(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集中力量扩大出口,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6.1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特点1.战略上由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转向外需促动经济发展;2.战略措施上由保护内部市场(关税)转向鼓励面向国际市场(降低关税、减免出口税、给予出口补贴、加速折旧、货币贬值等);3.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侧重点由一般消费品工业转向根据市场变化,扩大工业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带动产业结构升级。6.2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措施(一)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政府拥有一定数量经济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以控制经济命脉,维持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稳定局势;2.支付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但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基本上都属于指示性质,不是强制性质;3.政府各种经济杠杆指导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依次预防和克服经济不景气,抑制通货膨胀,改善投资环境,拓展对外关系,平衡收支平衡。(二)采取灵活诱导措施大力吸引外资,把外资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1.对外资的股权从限制较严到趋于放宽;2.实行低税率的优惠,这是新兴工业国尤其是亚洲“四小”对外资制定的最具吸引力的措施;3.外资的使用方向与重点产业保持一致。(三)全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出口的政策主要有:1.加强对出口工作的领导;2.提供优惠的减免税收和出口信贷;3.灵活运用汇率政策;4.广泛建立和加强出口推销和服务网点。(四)发挥金融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发展的功能金融政策服务并有利于产业机构的转型和出口的扩张;金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平衡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重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协调国内的经济与国外经济的关系。因此,金融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稳定本国的汇率,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一直通货膨胀。7.1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英国的主要政策:废除谷物法;废除航海法;取消特权公司;逐渐降低关税税率;与外国签订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2.20世纪30-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美国的主导作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国际分工的深入和发4展;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7.2自由贸易的相关理论1.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休谟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调整机能的过程: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给减少→价格下跌→竞争性提高→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减少)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了条件。)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参与贸易的双方没有绝对成本的差异,只要有机会成本的不同,贸易仍可以大规模的进行,并使双方福利增加,世界资源配置更优。)4.约翰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互惠贸易的范围;贸易条件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和愿意出口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5.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一国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意义:不仅承认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更主要的是它找到了比较优势得以形成的源泉,即贸易双方的要素禀赋的差异。)8、滞涨: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扩张的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9、特里芬两难(必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发现并提出来的“悖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也就是说,如果美国要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霸主,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那么就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美元流出美国,让其他国家获得足够的美元;另一方面,随着美元的流出,和持续增长的赤字,会影响美元持有国对于美元信心,一旦有任何波动,会出现恐慌性的抛售。该命题的结论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不能依赖任何单一国家来保障。10、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课本P196)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1)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出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别的国家。(2)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目标是在国外开发以供日本进口的产品(3)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11、东亚模式: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经济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力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以韩国等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为典型的“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见课本P345)12、休谟自由贸易理论(价格铸币理论):由大卫·休谟所揭示。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
本文标题: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0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