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东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2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袁宝成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12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东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东莞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日益提升,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以来,我市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经受了转型发展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宏观环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6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35亿元,年均增长11.1%。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达到839亿元、313亿元、1347亿美元和6400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2.1倍、1.6倍和1.9倍。以落实规划纲要统领发展全局。深化“五个一体化”合作,加快深莞惠融合步伐,推动省、市重大项目实施,“四年大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良好。以一揽子举措应对金融危机。开展“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系列活动,设立多个10亿元专项资金帮扶企业。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审批绿色通道、要素资源倾斜等制度,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年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实施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开展“莞货全国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3%。以园区开发打造新增长极。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年均分别增长40%和65%,台湾高科技园开园并引进了一批大型项目。虎门港建成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生态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基本完成,升级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长安新区规划报批进展良好。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加快整合提升。园区经济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扶持镇村推动协调发展。提高镇街财政分成比例,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开展市内“双到”扶贫,实施生态补偿、镇村基础建设补助和公共管理支出补助,有效增强了基层发展的活力。2011年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翻了1番,村组两级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9万元。——深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突出成效。制定“1+26”政策体系,试点先行,加强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三大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套的优化。加工贸易转型步伐加快。在全国首创不停产转型模式,推动350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独立法人企业,442家外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新增632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54%下降为187%,外企内销比重从26.4%上升到32.8%。东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2011年提高到2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全市研发经费增长2.4倍,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05个,企业参与各类标准修订223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5家、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28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二,社会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有新进步。深化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对日韩欧美的重点招商,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8.4亿美元,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430宗、世界500强项目44宗。2008年以来实际引进内资694亿元、超亿元项目278宗。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民营50强企业不断壮大,新增上市企业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建设,积极打造电博会、外博会、漫博会、台博会等品牌展会,推进“大麦客”等商业模式创新,金融、物流、会展、动漫等产业蓬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三大产业比例从0.5:57.3:42.2调整为0.3:50.5:49.2。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资金,启动五年倍增计划,新增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3个。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推进。市财政投入3亿元建设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全市新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23万人。——坚持环境取胜,城乡面貌得到了切实改善。五年引导全社会共投入城建资金2500多亿元,推动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延伸,从基础设施向环境建设延伸,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延伸,强化了市区地位,优化了镇村形象,提升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改善了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城市环境考核排名从全省第九升至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际轨道和市内轻轨启动建设,莞深高速三期、莞惠高速、龙大高速、环城路、西部干道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改造镇村联网路373公里,新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370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76项、天然气管网790公里,城市承载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四院一中心”、第六水厂等投入使用,市篮球中心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市区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打造各镇街标志性片区,推进成熟社区、宜居社区和名村建设,镇街配套更加成熟。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划定1104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范围,建成森林公园8个、乡村公园1031个、绿道638公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6.9%和45.4%。投入200多亿元建成34座污水处理厂及截污主干管网工程,污泥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使用,运河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7.3%和56.6%。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全面铺开“三旧”改造,促进了城市更新与城乡一体。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实行城管综合执法,推广“市场化+监理制”的市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强化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了社会稳定,增进了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加强。每年将治安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加强治安防控,严打恶性和多发性犯罪,群众安全感增强,东莞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紧盯消防、交通、建筑、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训、大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比五年前分别下降33.9%、35.5%和41.3%。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完善信访调解网络,健全维稳综治体系,加强矛盾隐患排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和劳资关系调解,群众信访总量下降19.8%,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7.4%。新莞人服务管理逐步优化。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机构,全面实施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实行新莞人积分入户、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接受1.8万名新莞人积分入户、13.3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新莞人参加各类社保超过2020万人次。——践行为民宗旨,民生事业实现了全面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带动民生工作全面开展。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688亿元用于民生发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增长56%。就业创业扶持有力。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累计培训劳动力20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7万多人,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向4400多人次提供小额创业贷款3.2亿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社保体系日益健全。农(居)民与职工基本养老实现统筹发展,退休金分别增长104%和55%。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同等保障,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医疗门诊报销70%。建立低保自然增长、临时物价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低保标准提高到440元,户籍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办学管理实现市镇统筹,省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大学入学人数全省第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建设,实现了村(社区)文化设施“五个有”全覆盖,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设立5年共50亿元的专项资金,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提升。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推进以公益性为方向的新一轮医改,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0个。成功防控甲型H1N1流感、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6.12‰。成功承办亚运会举重赛事,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篮球运动屡获殊荣。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提前完成援建汶川映秀任务,大力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广西河池等地区,扎实推进韶关、云浮“双到”扶贫。国防双拥、外事侨务、海洋渔业、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防灾、档案方志、科普、打私、工青妇幼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不断改进作风,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阳光、高效、为民的政府。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7个精简为32个,市直临时议事协调机构精简5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3%。铺开简政强镇改革,向中心镇和市属园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00多项。开展村级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职能分离。稳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健全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咨询论证、征求公众意见等制度。市长办公会向媒体开放,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以网络、微博等方式强化了政群互动。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五年来共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2576件,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廉政和效能建设持续推进。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控由财政出资举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市镇领导挂钩督导制度,将重要工作纳入行政问责范围,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并联审批与网上审批,强化效能监察和电子政务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入实施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组织明查暗访,每年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优化了机关作风,提升了政府形象。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市上下风雨兼程,励精图治,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重重困难,迈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驻莞部队、武警官兵的实干奋进,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坚持深入转型、加快升级,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唯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才能强化转型发展的科学导向,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唯有坚持产业强市、特色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城市地位。唯有坚持关注基层、民生为本,才能促进协调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老百姓。唯有坚持求真务实、强化执行,才能将上级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东莞发展的有效举措。唯有坚持着眼大局、团结奋进,才能凝聚干事创业力量,推动东莞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仍然较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仍待提升,新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力度不足。
本文标题:东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1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