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的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的发展的学科;岩石圈:岩石圈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它是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岩石圈也称为构造圈。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不随深度增高,相反是下降了,出现了一个低速层。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部分熔融。低速层就是一个柔软塑性体,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也叫低速层。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是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地槽:地槽在发展早期是一个不断强烈坳陷和接受沉积的沉降地带,后期褶皱成山系。地槽旋回:地槽从形成坳陷开始,经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到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是一个完整的演化过程,施蒂勒称之为地槽旋回。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一般定义为: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都是地壳机械运动的产物。广义的地壳运动:地壳物质运动的形式不只是指地理景观的变化以及地壳的机械变形方面,而且还应该包括地壳一切物理、化学形式的物质运动,如地热流、地电流、地磁流的变化;岩浆的形成、分异、运移;变质作用中各种元素的化合、分解等等。褶皱幕:褶皱幕又称造山幕,褶皱幕实际上是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之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构造旋回:一般来讲,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可以分出若干个构造旋回。板块:1968年,勒皮雄认为地球的岩石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为一些构造活动带(洋中脊、现代造山带、岛弧构造、转换断层)所割裂,形成几个不连续的单位,叫做板块。Wilson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它们被称为Wilson旋回。地幔柱:是源于地幔深部的圆形上升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蛇绿岩套: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其中的超基性-基性岩往往呈现冷侵入式构造侵位,代表板块碰撞时沿地缝合线挤上来的古洋壳残片。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其中既有被一系列逆冲断裂而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或陆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刮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物(增生柱),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的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这种堆积物由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尺度的外来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的基质混杂共生,也导致了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的化石混杂共生。双变质带:是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含油气盆地:指具备成烃要素,有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裂陷盆地:泛指那些由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而导致岩石圈或地壳发生伸展构造变形的沉积盆地。伸展盆地:是由于岩石圈受拉张而伸展、减薄形成的裂陷活裂陷-拗陷盆地。主动裂陷作用:是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裂陷过程是对软流圈和地幔深部热物质主动上涌的反应。被动裂陷作用的力源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壳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也可能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的被动上涌。构造样式:是指一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与其他地区或不同时代的另一组相关构造进行区别和比较压陷盆地:泛指在挤压作用下地壳收缩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盆地。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即沿着Benioff带发生俯冲作用,称为B-型俯冲,这时大陆岩石圈作为负荷压在大洋岩石圈之上并使大洋岩石圈发生挠曲作用。A型俯冲:两个大陆岩石圈发生碰撞时其中一个大陆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个大陆岩石圈之下,这种俯冲作用方式相当于Ampferer提出的沿着大陆壳内部的大型滑脱面发生俯冲滑移,称为A-型俯冲,这时压在下面的大陆岩石圈发生挠曲作用。前陆盆地系统前陆盆地系统是指在收缩造山带与毗邻的克拉通之间的大陆地壳之上的沉积物堆积的潜在地区,这一地区的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以及俯冲作用导致的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响应。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逆冲断层在递进逆冲位移过程中,上盘岩层受断层面形态和逆冲位移变化制约会发生褶皱变形,这种褶皱统称为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走滑盆地:在地壳走滑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引起走滑构造变形主要是地壳块体之间受到扭动(剪切)作用,因此这类盆地也可以称为“扭陷盆地”。主位移带:与走滑构造带走向一致的、连续的走滑断层位移带,简称PDZ。填空岩石圈类型:(1)克拉通;(2)造山带;(3)盆地地槽的分类:正地槽准地槽地槽偶正地槽又分为优地槽冒地槽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边界汇聚型边界转换型边界板块运动驱动机制:①地幔对流模式②地幔柱模式沉积中心——最细、中心相带;沉降中心——最深-沉降幅度最大;堆积中心——沉积最厚地堑、半地堑是裂陷盆地的基本构造单元影响裂陷盆地演化的因素:岩石圈流变特征板块构造背景裂陷机制伸展速率正断层的类型:非旋转平面式旋转平面式铲式坡坪式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类型: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压陷盆地逆冲断层的主要构造样式: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叠瓦构造;双重构造;冲起构造和三角带构造;构造转换带走滑构造的识别标志:线性延伸;花状构造;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走滑断层的基底和盖层活动简答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方法:a.历史――构造分析法: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b.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大地构造是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较法或将今论古法。c.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相同的大地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对比,找出其本质的差别和非本质的差别,以找到划分大地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地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地槽坳陷阶段:先形成蛇绿岩,再出现复理石建造;2、造山阶段:岩层褶皱,岩石变质,花岗岩浆侵入;3、褶皱带隆起阶段:形成磨拉石建造,花岗闪长岩浆侵入,安山质岩浆喷发;4、准平原化阶段:形成地台或克拉通,断裂发育,有玄武岩浆喷发。海底扩张说基本理论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扩张,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消减,使洋底不断更新;2、洋底的扩张是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3、运动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4、洋脊位于对流圈上升处,海沟位于下降处;板块构造基本理论1.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圈层(岩石圈和软流圈)。2.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分隔的若干大小不同的岩石圈板块,板块具刚性,可作整体运动。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不同方式的水平运动,包括:离散的裂解、漂移,会聚的俯冲、碰撞和平移,转换,造成地球表面不同方式变形。扩张、增生与俯冲消减互为补偿,促使地球半径保持不变。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对流。板内裂陷和离散运动与裂陷盆地演化1.大陆裂谷—陆间裂谷—新生大洋盆地;2.大陆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3.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4.大陆裂谷或裂陷盆地—大陆内拗陷盆地;5.大陆裂陷盆地—伸展造山带。裂陷盆地剖面构造样式1.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和地垒”;2.由旋转式平面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3.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半地堑”;4.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前陆盆地系统识别标志1.盆地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靠近构造负载部位往往是以逆冲断层为界,沉积物较厚,沉降深度较大;2.盆地演化与造山带的演化相关;3.沉积物来自两部分:造山带和克拉通;4.随着盆地的演化,早期沉积物卷入到逆冲褶皱带中,并使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逆冲前进方向迁移。1.简述地台的双层结构。答:地台的双层结构为盖层和基底。沉积盖层:比较薄,岩相变化不大,为稳定类型的沉积;构造变动轻微,岩层产状平缓,地壳运动为缓慢大面积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较弱,岩石很少受到区域变质作用。基底:为巨厚的沉积岩系和火山岩系组成;构造复杂;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相当普遍。表明它形成时曾经历了一个地槽发展的过程,造山运动之后,地槽封闭,才逐渐稳定下来。在此基础之上褶皱山经历侵蚀夷平,其上发育起沉积盖层。.简述前陆盆地系统答:①前陆盆地系统是指在收缩造山带与毗邻的克拉通之间的大陆地壳之上的沉积物堆积的潜在地区,这一地区的沉降主要是与俯冲作用以及俯冲作用导致的周缘或弧后褶皱逆冲带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响应②前陆盆地系统由4个分隔的构造沉积带组成,根据这些沉积带与逆冲带的几何关系它们分别称为逆冲楔顶部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外凹陷带③前陆盆地系统的延伸长度大致与褶皱带的长度相等,不包括溢出到邻近的残留海盆地和碰撞大陆裂陷盆地中的沉积物。地槽的主要特征(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沿大陆边缘延伸;(2)地槽在沉积上沉积厚度大,岩性、岩相、厚度变化显著,具有特殊的地槽型沉积建造和建造系列;(3)其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往往形成山系;(4)地槽发展的晚期,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动;(5)具有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6)具有强烈的变质作用;(7)地球物理资料上有明显的异常反映。(8)地槽有丰富的矿产,尤以内生矿床为主识图走滑应变椭圆:浅地幔对流vs深地幔对流:
本文标题:上届大地构造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2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