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官超云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2、中医学基本特点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概念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辩证论治:也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就是针对不同质的矛盾予以区别对待。整体观念: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阴阳学说阴阳、阴阳学说、阴阳属性(见表)、辨证关系、中医学应用。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自然界属性人体无形温热春夏升浮燥动明昼火左外上阳男背腑气卫有形寒凉秋冬沉绛湿静暗夜水右内下阴女腹脏血营2、五行学说五行、五行学说、五行归类(见表)、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中医学应用。事物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气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液酸青风木肝胆目筋爪泪苦赤暑火心小肠舌脉面汗甘黄燥土脾胃口肉唇涎辛白湿金肺大肠鼻皮毛涕咸黑寒水肾膀胱耳骨发唾3、阴阳五行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客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概念:藏-脏腑;象-征象、形象。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应于机体外部的征象、藏象学说及特点。第二章藏象(中医学正常人体观)主要内容:1、脏腑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病理现象(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2、脏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之间关系3、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关系第一节脏腑一、五脏1、心为五脏之首,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生理联属:心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汗为心液。2、肺居于胸腔高位,左右各一,覆盖着五脏,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生理联属:肺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涕为肺液。3、脾居下膈,位于中焦,与胃共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行属土,与胃相表里主要功能:主运化、升清(运化水谷、水液,升水谷精微);主统血(控制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以防溢出脉外)生理联属:脾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涎为脾液4、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有主藏血为体阴,行疏泄而用阳的生理特点,五行属木,与肝胆相表里主要功能: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通水道,调理冲任);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生理联属:肝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泪为肝液5、肾位于腰部脊柱之两侧,左右各一,为人体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五行属水,与膀胱相表里主要功能:藏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精气、肾阴、肾阳);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生理联属:肾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阴,唾为肾液一、六腑1、胆呈囊形而附于肝,储藏精汁其功能似腑又称奇恒之腑,与肝互为表里。主要功能:储存、排泄胆汁和主决断2、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叫胃脘,与脾为表里主要功能:受纳(水谷之海)、腐熟水谷(胃气)和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二、小肠与心表里主要功能:受盛(接受容器作用)、化物(分化饮食物),泌清别浊(分清别浊)三、大肠与肺表里主要功能:传化糟粕四、膀胱位于小腹,为人体水液代谢器官之一,与肾表里主要功能:储尿和排尿五、三焦一者为六腑之一“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元气、水液出入的通道;二者上、中、下三焦之合称,部位功能,与心包相表里。“一腔之大腑”功能: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动(元气);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上焦、中焦、下焦部位及功能:“上焦如雾”指横膈以上,包括心与肺,主要功能宣发布散精微之气,以滋润灌溉于周身。“中焦如沤”横膈以下至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与胃,主要功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津液,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下焦如渎”脐以下,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六、奇恒之腑1、脑(髓海)功能聚精髓而有神明(精神意识、聪明智慧)2、女子胞即胞宫、子宫,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七、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精: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广义与狭义。广义:包括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生殖之精,一是禀赋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先天之精”,二是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二是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叫“天癸”。先后天之精的关系生理与病理1、气(人体之气)概念:二方面,物质和功能生成:三方面,先天精气、后天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综合作用而成。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运动(气机):升、降、出、入分类:元气(又叫原气、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根于肾,先天之精所化,后天之精充养,借三焦通达全身)宗气(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一是上出喉咙有促进肺司呼吸作用,二是贯通心脉,推动心血运行营气(运行脉中之气,水谷精微中精纯部分所化分),有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功能,“营血”常并称卫气(水谷精微中“骠疾滑利之气”),运行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控制调节腠理开合,排泄汗液及维持体温的恒定。2、血概念:经脉中运行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生成:主要营气和津液组成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气的推动运行:各个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气是基本动力3、津液概念: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和小肠的“泌清别浊”,然后“上输于脾”,经脾运化而成输布:主要通过脾的传输、肺的宣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排泄:皮毛-汗液;膀胱-尿液;呼气-水液功能:一是滋润、濡养作用,二是血液组成部分并调节血液浓度。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气生血、气行血、气摄血、血为气母(2)、气与津液:气生津、气行津、气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第三章经络概念: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是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组成:是一个系统,主要是十二经脉第四章病因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正气是人体精、气血、津液、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具有适宜环境变化的调节功能和对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第一节六淫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正常的叫“六气”。六淫致病特点:1、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2、其邪气既可单独侵入人体,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入人体;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或两者同时感受一、风:春季的主气,四季均可发生,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2、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二、寒:冬季主气,冬季多寒病。“伤寒”、“中寒”和内寒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4、寒性清澈。三、暑:夏季主气,纯属外邪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夹湿。四、湿:夏秋主湿,故多湿病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五、燥:秋季主气,秋多燥病,分温燥和凉燥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易伤津;2、燥易伤肺。六、火:火为热之极,“五气皆能化火”,.外火、内火。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性炎上;2、伤津耗气;3、生风动血。七、疠气:外来强烈传染性致病因素,不同六淫。八、七情:七种情志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情况不致病。致病特点:1、异常精神刺激;2、情志致病,损伤五脏;3、情志变动影响气机;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第二节其它致病因素一、饮食致病: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食二、劳逸致病:过劳、过度安逸三、寄生虫四、外伤第三节痰饮、淤血一、痰饮:水液代谢产物,稠浊者为痰,较清稀者为饮,“无形之痰”痰的病证特点:饮的病证特点:舌脉特点:舌苔滑腻,脉滑或弦二、淤血:即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于经脉及脏腑,即可是病理产物又可是致病因素。形成原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出血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舌象、脉象、其它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第五章四诊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望诊一、望神:有神、无神、假神二、望色:1、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惊风2、赤色:主热证3、黄色:主虚证、湿证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淤血证三、望形态:望形体、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四、望头与五官1、望头部:外形、动态、头发色泽2、望五官:形色变化知五脏病变五、望皮肤:色形变化、斑疹六、望舌:望诊重要部分,中医诊病重要依据之一。1、舌与脏腑:舌分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分属心肺、脾胃、肾、肝胆等有关脏腑。2、舌诊的方法和注意3、舌诊内容:舌质(颜色和形态)与舌苔(苔色与苔质)↙↘白红绛紫老嫩、胖大、瘦薄苔色:白色主表证、寒证;黄色主里证、热证;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4、舌诊临床意义: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断病情进退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痰、涕、呕吐物)八、望小儿食指脉络(三岁以内,风、气、命)常见病脉与主病:1、浮脉,主表、主虚证;2、沉脉,主里证;3、迟脉,主寒证;4、数脉,主热证;5、虚脉、实脉6、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7、弦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第三节问诊问诊:“诊病之要领,临证之要务”1、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2、问汗:表证辩汗、里证辩汗、局部辩汗3、问疼痛:头痛、身痛(周身、胸部、胃脘、腹部)4、问饮食与口味: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5、问二便(大小便)6、问睡眠(失眠、嗜睡)7、问经带(经、带、胎、产)第四节脉诊(中医重要诊察手段)意义: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与预后。部位及方法:寸口诊法正常脉象:常见病脉与主病1、浮脉,主表、主虚证2、沉脉,主里证;3、迟脉,主寒证;4、数脉,主热证;5、虚脉、实脉6、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7、弦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第六章辨证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一、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纲领。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气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寒证热证鉴别表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寒证苍白不温怕冷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清长淡苔白润迟热证红赤灼热发热口渴喜热饮秘结短赤红苔黄干数二、脏腑辨证:中医辨证方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脏腑学说位基础,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脏腑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及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三、卫气营血辨证:适合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卫分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气分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特点: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不寐或有神昏血分特点: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第七章防治原则一、预防: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二、治则:治病求本,扶正驱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谢谢!
本文标题:中医学基础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4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