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不争论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1不争论——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邓小平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但直言某一观点是他的发明,唯有一次,那就是不搞争论。在20世纪末,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不争论”的思想,并且鼓励抓住机遇,大胆地试、大胆地创,强调实践,强调拿事实来说话。“不争论”思想反映了邓小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非凡的政治胆识与智慧。关键字:不争论、实践、发明、事实、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的核心,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邓小平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但直言某一观点是他的发明,唯有一次,那就是不搞争论。历史概述与面临的形势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战、顽强奋斗,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建国后,党又领导全国各界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至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应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非常强烈,党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1958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公二大”,吃大锅饭,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1958年到1960年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1965年又提出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之后搞“文化大革命”,走到了“左”的极端,极左思潮泛滥,“四人帮”集团竟然打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口号,结果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长达十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一心一意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全国各层次各领域渐次开始了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①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经济落后,加上建国后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经济建设道路遭遇严重曲折,所以,国内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贫苦,科技教育发展等严重滞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差距。另外,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制裁和封锁,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尚未明朗,有待冷静观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存在。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2改革的迫切性在20世纪70年代末,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地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发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不断扩大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行富裕并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对于改革,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深刻的认识。当时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不进则退,而退是没有出路的。①所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对于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邓小平体会最为深刻。“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口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制定的政策也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而同时,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于社会主义有害无益。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其实就已经是落后了。③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④所以,在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后,看到发展和建设的成就,信心倍增。所以他郑重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⑤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面临的任务首先是清楚思想上的遗毒,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惟其如此,才能在思想领域完成革命并进而引导和带动行动上的大变革。为此,思想解放是关键。的确,“文化大革命”及粉碎“四人帮”以后,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功过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在1977年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⑥而恰恰这时,在党内存在一种把毛泽东思想形式化、庸俗化和僵伪化的议论,叫做“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它极有可能损害、扭曲毛泽东思想,引起党和国家思想路线的混乱,将国家建设引上歧途。正如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指出的,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并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⑦所以,全党上下,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倡导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了只有实践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言,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通过真理标准问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3题的讨论,打破了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冲破了“左”倾思潮和“两个凡是”的束缚,击中了林彪、“四人帮”反科学思想体系的要害,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四人帮”路线的极“左”实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深深地启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的思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质上涉及到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涉及到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和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的问题。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之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和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对于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得以重新确立,为开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思想基础。不争论:我的发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邓小平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但直言某一观点是他的发明,唯有一次,那就是不搞争论。在20世纪末,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当口,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不争论”思想,并且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创,强调实践,强调拿事实来说话。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实业,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新的道路靠自己在实践中开辟,各方面的经验靠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开辟新道路,遇到新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见分歧。如何对待这种分歧,是先论清道理再干,还是在干中探求道理?对此,邓小平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不争论,大胆实践,用实践的结果来回答。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尤其在晚年,邓小平特别强调不争论,并明确地说不争论是他的一大发明。①根据统计,邓小平曾三次讲过不争论,其中有两次是在晚年。第一次是在1979年6月。在此之前,安徽省的许多农村已经搞了承包制。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向他汇报这一情况,并说有一些人反对搞包产到户。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②第二次是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三次是1994年2月在南京同江苏省负责人说:“你们发展经济,能快则快,不要搞快呀慢呀的争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③不争论,并不是不讲道理、不讲原则,而是为了争取时间,把握机遇,不争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共进的环境。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已经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我国在发展水平上又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我们搞现代化,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珍惜时间,而不能在无谓的争论中拜拜浪费时间。不争论,争取时间,实际上就是抓住和用好机遇的问题。④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邓小平担心中国丧失发展的机会,不抓住机会,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⑤不搞争论,勇于实践,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运用。实践第一,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无论是路线、方针、政策,还是新的理论、新的道路,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既不是在书斋里想出来的,也不是争论出来的,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它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所以,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人们不可能形成①尹广泰:《邓小平晚年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35页。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31页。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9页。④尹广泰:《邓小平晚年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36页。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4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意见也难于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作无谓的争论,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干,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实践中逐步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①强调不搞争论,同邓小平战略家的品格、魄力有关。邓小平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长期的军事、政治生涯养成了他坚定果敢、当机立断的品格和魄力。他有着非凡的胆略,敢于创造,敢闯新路。其他人还心存犹疑、迷茫徘徊时,他敢于迈出第一步,大胆探索。这是邓小平强调不搞争论、大胆试的个人因素。②不争论,拿事实来说话。无论是对于国内一些人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制度属性直接相联系,争论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还是在实施改革政策的不同时期针对改革的争论,邓小平始终强调不争论,强调实践观点,强调拿事实来说话。不争论并非一言堂。一言堂是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而不争论是让不同的声音共存。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就是鸦雀无声。③对于社会上对改革开放政策有不同看法,邓小平提倡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党和政府不强迫。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
本文标题:不争论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