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与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
IDC解读中国与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城镇化已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IDC日前发布报告称,第三平台(云计算、移动、社交、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成为未来ICT市场的新主流,其相关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将进一步深化基础行业的发展,并全面支撑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2050年将达到86%,中国的城市化率2050年也将达到72.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IDC认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常常伴随着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加剧、用地矛盾频现、水电气等资源紧张、医疗和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的局面,这需要更加智慧化的解决方案。IDC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发展预测称,以第三平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引擎。IDC分析指出,在中国各地方政府已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涉及智慧城市的总投资约为1260亿美元,其中,ICT投资约为570亿美元。基于国家多部委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影响,以及智慧城市发展基金的市场预期,中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地区将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市场规模将达到108亿美元,较2012年的92亿美元有较大增长,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解决方案市场将增速较快,IT服务、软件、智能终端、商用PC等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根据IDC同期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市场2013年10大预测》,2013年,全球智慧城市项目的支出中有70%将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领域,其中90%的项目将至少由国家或国际政府提供一部分资助;地方政府将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社交媒体实现与市民的交流,从而加快一种新型市民与政府关系的诞生。2013年,中国智慧市场将出现以下新的发展态势:1.食品药品安全将统一布局;2.移动社交的发展促进公众参与;3.战略联盟与市场整合将加速;4.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5.精细管理的投入将持续增加;6.借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来拉动新型工业化;7.环境保护监测市场发力,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8.MNC将加强与国内企业的合作;9.物联网相关产业将高速发展。结合国家住建部关于首批9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工作部署,以及2013年3月11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共同研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最新精神,IDC已全面开展对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并拟在后续研究中引入针对细分市场的格局分析和区域性产业分析。专家指出,2013年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将有突破和创新,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BOT和BT的模式越来越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将介入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商新的竞合关系出现,领导厂商将在2013年出现。物联网和第三平台技术的应用持续深化,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将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1.智慧城市现状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物联网随着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进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实战阶段。目前各大省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如何呢?北京2010年发布“智能北京行动纲要”,包含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智能家庭、电子商务等60多个项目。这份纲要提出,到2015年,无线宽带将覆盖北京城乡,并将建成覆盖全北京市的统一物联基础网络。上海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初步形成建设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明确4个主要的关注点: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天津在2020年实现光纤入户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进医疗保健智能化、教育培训智能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化、智能家庭和智能社区建设,“智慧天津”基本建成。广州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是“一个中心”和“三个坚持”:以建立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坚持继续创新和需求驱动相结合,构建物联网应用体系;坚持重点突破与长远谋划相结合,构建物联网产业体系;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物联网创新体系。武汉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2010~2011年,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定、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2012~2015年,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各项建设;2016~2020年,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成都主要包含“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并率先在“天府新区”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智慧城市样板。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一个便捷的民生环境,是其重点解决的问题。深圳建设“智慧产业生态系统”和“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打造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智慧深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关键信息,对各方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形成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模式。佛山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佛山要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纲要》提出了三大任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增强城市发展竞争力;信息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2.智慧城市须冷静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化物联网从2012年年底至今,围绕“智慧城市”这一新鲜热辣的概念,各种国际峰会、高层论坛、展览会、研讨会层出不穷,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主办方也是五花八门,层次还逐渐提高,从几个企业一拍即合自娱自乐、研究机构发布报告做热市场,到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有关政府部门身影频现,发布重磅政策。管中窥豹,从会展现场的热闹可见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是多么火爆。如今,指导政策也好,实施方案也好,建设实践也好,应用效果也好,智慧城市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都已经能看出一些眉目,繁荣背后的隐忧也同样显露出来,有必要提醒一声。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看病难等“城市病”却日渐突出。据联合国估测,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因此,中国政府需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步伐,调整城乡结构,迎接创新技术,拉动新兴产业,完善资源和环境协调,保障城镇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两相取舍之下,智慧城市是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理念备受地方政府青睐。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隐忧:其一,各地城市建设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因地制宜,一味“大干快上”,缺乏顶层设计层面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将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其二,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标准评价体系,为不同城市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只建出一大批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其三,仅从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绕开部门利益壁垒,无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难题。标准混乱怎能评估效果?建设是为了应用,效果才是硬道理,而近来全球范围内发布的几个智慧城市榜单就显得尤为刺眼:4月5日纽约智库“智慧社区论坛”(ICF)公布的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中,中国台湾的台中市和桃园县分别位列第四、第六,而此前发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市排名中,中国香港排名第九。耐人寻味的是,在智慧城市道路上“狂奔”了三年的中国大陆无一城市入选。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自智慧城市建设升温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官员都在呼吁出台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业界也组织撰写过这样的标准。然而大多数指标更重视的是城市中拥有了哪些设施,建设水平如何,而衡量其的关键则在于“数量”。例如,某城市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数量、智慧社区数量等,似乎指标数量的多寡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此次ICF全球智慧城市评选的专家评选标准则包括这些城市能否教育公民并鼓励他们成功,能否鼓励企业发展并为新企业提供资本,能否为居民提供良好、普及的宽带服务,有没有高效率的地方领导阶层,能否提供公用电脑培育居民信息素质等。依照以上任何一条标准来判断,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内地无一城市入选:中国智慧城市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忘记了填充内容。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如果没有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我们怎可能知道该不该建、该怎么建、建得好不好呢!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标准。2011年8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三大方面:智慧城市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该套指数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23项二级指标以及信息和网络化水平等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2012年4月,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出炉,最近又提出“管理与服务水平、产业与经济水平、城市建设与环境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居民素养水平”是智慧城市评价国际标准体系的5项核心指标。2012年12月,住建部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试点指标体系》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二级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个二级指标,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其他的还包括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提出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选取了感知环境、创新经济评价、智慧服务、智能治理、市民幸福五个方面作为智慧城市评价的指标,并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推广应用;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专家指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涉及基础性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建设、运行、治理、工程管理标准和安全与行业应用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涉及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兴技术应用等标准。因为智慧城市涉及面非常宽泛,需要应用很多技术,并开展更多信息、通信、应用领域等的协作。在标准的建立方面,急需国家出台相关规划或者指导建议。我们注意到,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经有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在布局,如何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科学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是一个紧迫的课题。盲目跟风会不会劳民伤财?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2013年年初,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据悉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近期也将公布,届时该名单上的“智慧城市”将逾200个。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制培训会透露,继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投融资额后,又有两家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在4月初签订2000亿元投资额度。粗略估计,仅住建部主持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相关投资就有望超过4400亿元。强大的资金支持为各地方政府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因此地方政府将更加积极地上报方案。目前,全国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地方遍及东中西部。从城市类型看,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也纷纷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份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从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加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提高通信
本文标题:中国与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