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1页共16页写作报道提纲的要领(牧云):A(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论题)B(内容)C学者简介D影响【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四】张祥龙教授《当代西方哲学里的缘起中观》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四讲于2010年10月25日晚在中国佛学院大礼堂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做了题为《当代西方哲学里的缘起中观》。张祥龙教授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特点,阐释了这些特点与佛学当代化的关联。同时,他从当代西方哲学相比于传统西方哲学发生的巨变以及这些巨变如何影响西方哲学与佛学的关系,佛学能够从当代西方哲学中汲取的思想资源等方面作了讲解。张祥龙教授精彩的讲座使同学们深受启发。张祥龙教授,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文革后作为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前会长。致力于东西方比较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研究,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得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等。曾获得“金岳霖学术奖”、中国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2页共16页【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五】王博教授《庄子的精神与气质》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五讲于11月8日晚在中国佛学院大礼堂举行。此次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博教授,做了题为《庄子的精神与气质》的精彩讲座。王博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将儒家、道家、佛教分别与三座名山和季节相对应。儒家如威严的泰山,是坐;道家如冷峻的华山,是立;佛家则如嵩山,是卧。儒家好比是春天,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有关理想和爱的季节;道家则好比是秋天,能够让人体会到生命与世界的矛盾,那种成功与无奈同在的感觉。因此,春天的心是温暖的,而秋天的心是凉的。佛教则超越了“季节”,它已经从四季中走了出来,也许每一个季节都是春天。正如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所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王博教授用巧妙的比喻讲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髓淋漓尽致的呈献给大家。王博教授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对庄子始于无奈而终于逍遥精神气质做了精彩的描述,大家跟随着讲授者的追问,在不断的反思之中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理解庄子的精神气质。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王博教授的演讲见解独到,角度新颖,旁征博引,妙语迭出,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学者简介:王博,1967年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92年博士毕业,毕业后留在北大哲学系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道家文化研究》副主编。1999年至2001年两次成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道家思想、早期经学。已出版专著《老子思想的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3页共16页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庄子哲学》、《无奈与逍遥》等,合著有《易学初步教程》、《易学漫步》、《中国文化导论》、《周易经传译注》、《道家与人文精神(中外人文精神钩沉)》、《中华文明史》,主编《中国哲学与易学》、《薪火集》,译著有《禅宗、儒学与基督神学》,译文有《董仲舒与黄老思想》。发表论文60余篇。【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六】陈洪教授《周易中的人生智慧》11月22日晚,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六讲特邀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作了题为《周易中的人生智慧》专题讲座。陈洪教授首先表达了希望能够通过讲座为大家增加知识,了解传统,启迪智慧的初衷。他指出《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巨大影响,是一部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中华元典,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相当的影响。陈洪教授客观、概括地从内容、释名、构成等方面为学员介绍了《周易》是一部什么书?。随后,陈洪教授指出《周易》无论作为哲理或是作为预测,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他精辟地总结了作为哲理,《周易》中蕴藏着的大智慧--阴阳看世界、持续发展观。他解释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将世界用最简单的道理进行了阐释。他特别强调了《周易》中阴阳相互依存、包含、转化的关系,指出这就避免了片面、绝对、静止地看待问题,并举例说明太极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4页共16页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他还以《周易》中乾与坤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启发同学们。最后,他用哲思之原点,巫术之残余十个字对《周易》进行了评价,并以《周易》中的仁者自多福,智者自多利祝福大家。陈洪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著作十多部,现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文学学会会长以及国内外多所一流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小说理论、明清文学、佛学与中国文学、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高等语文教育等,他是“国家教学名师”奖得主、曾获教育部“宝钢奖”、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等奖励,曾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有《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微》、《中国小说理论史》、《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金圣叹传论》、《李贽》、《画龙点睛》、《漫说水浒》、《浅俗下的厚重》、《沧海蠡得》,整理校注《何氏语林》,主编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典文论读本》、《诸子百家作品经典》、《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大学语文》、《外国文学通识》、《中国诗词名句鉴赏大典》等。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5页共16页【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七】王尧教授《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七讲于12月8日晚在中国佛学院大礼堂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尧教授,做了题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精彩讲座。王尧教授首先介绍了讲座的殊胜缘起,接着提出了现代全世界研究佛教需要学习的主要语言就是藏文和汉文,突出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这两门语言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汉文佛经文献总集(大藏经)和藏文本佛经(甘珠尔和丹珠尔)总集相对完善,为近现代的佛学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方便。王尧教授用三个发问:你想研究佛教吗?你想探索一下人生的意义吗?你想找寻今后的出路吗?那么你就来读汉文和藏文的佛经吧!进入讲座的核心内容。随后王教授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从我们耳熟能详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当时中国多民族的融合状态、汉文化的包容性的文化特征。为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埋下了伏笔。再接着从元世祖尊奉藏人八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6页共16页思巴“帝师”的关系入手,简述了八思巴在汉地弘扬《藏所知论》、《大乘要道秘籍》等经典,加强了汉藏两地的佛教文化的交流;再次还讲到了南宋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宋恭帝赵显被忽必烈灭了国之后,小皇帝和母亲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到达元大都(今北京)被封为瀛国公、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由于小皇帝受到忽必烈的威胁,后请求出家于是“受赐钞百锭,往吐蕃学法”。遣送他入吐蕃(今西藏),居住于喇嘛庙萨迦大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内),更名为合尊(lha-btsun)法师,号本波讲师(“本波”是萨迦大寺所在的山的名字)。在萨迦寺学会藏文,并勘对藏汉文佛经,重加修订翻译,有《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译作传世。在《因明入正理论》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最后又讲解了管法成由汉文《贤愚经》翻译成藏文的故事、以及近代的观空法师远赴藏地学法多年,后由藏文翻译《解深密经疏》最后两品圆满圆测疏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得出只要有佛经在,就会有优秀的最有学识的出家人在!整个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关联到佛教的内在的精神意趣。佛教是不可思议的,非常非常美妙的!只要佛法在,就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最后达到宣扬佛学的目的。王教授从唐代到南宋,从南宋到元代,从元代到近代,以及近代学人的关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研究和交流,用深入浅出和深情的语言,从点到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我们的先辈们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克服一切困难而精进不息的绚丽画卷。王尧教授一九二八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一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民族史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王尧先生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著有《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等,发表论文数百篇。(附录)简历中国佛学院的院务委员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7页共16页著名臧学家王尧教授1948-1951南京大学中文系肄业1951-1953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53.9-1992中央民族学院助教(1953)/副教授(1978)/教授(1985)/离休1992-2004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04-至今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藏学(一)著作类1、《西藏萨迦格言译注》王尧译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藏剧故事及研究》王尧编著,戏剧出版社,1962年;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陈践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80年4、《吐蕃金石录》王尧编著,文物出版社,1982年5、《吐蕃文献选读》陈践践、王尧编注,民族出版社,1983年9月6、《敦煌本藏文文献》陈践践、王尧编注,民族出版社,1983年3月7、《敦煌吐蕃文献选》王尧、陈践践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8月8、《藏剧故事集》王尧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9、《吐蕃简牍综录》王尧、陈践践编著,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10、《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王尧、陈践践编著,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11、《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王尧、陈践践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12、《吐蕃文化》王尧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8页共16页1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王尧、陈践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14、《西藏文史考信集》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15、《藏学零墨》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16、《宗喀巴评传》褚俊杰、王尧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7、《中国地域文化·藏文化卷》,王尧、丹珠昂奔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8、《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9、《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王尧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0、《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王尧、陈践践等,民族出版社,1999年2月21、《水晶宝鬘——藏学文史论集》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22、《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王尧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3、《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王尧、王启龙著,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4、《吐蕃文献选读》(增订本)陈践践、王尧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25、《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6、《西藏文史探微集》王尧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牧云文档(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9页共16页【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八】张国刚教授《佛教与中古社会的演变》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系列讲座第八讲于12月20日晚在中国佛学
本文标题:中国佛学系列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