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
1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摘要: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中国农业受国际化贸易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着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稳定性差,流通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流通环节繁杂,流通权利结构失衡,流通组织功能不健全等。要解决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借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主体功能,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功能,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制;流通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长期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总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市场格局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从总量不足的供给约束改变为局部结构过剩的需求约束,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加快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克服分散化经营的弊端已成为农产品物流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一、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现状(一)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1、农户进入产地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商直接交易这是中国当前农产品流通最为主要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虽然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进入或者退出市场,但是由于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其流通效率较低。而且由于进入市场的大多数农户规模比较小,“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次数和交易成功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的农户的市场风险。”[1]2、农户通过农贸市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这是中国所特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对于农户来说,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并且可以即时兑现农产品收益。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买到新鲜而且价格便宜的农产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23、贩销大户收购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贩销大户大规模地到农村收购农产品,运送到城镇零售市场转移给零售商,然后再由零售商出售给消费者,或者是贩销大户收购农产品后由专业运输商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再逐级销售。这种模式虽然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但是规模一般比较小、而且就整个流通过程来说,其流通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再加上由于农户与贩销大户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二)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1、“农户+龙头企业”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一定的产销关系,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由于企业与农户是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其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简单相加的关系。因此,这种模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企业不便于对农户进行监督管理,影响合作的基础,很难保证在市场变化时企业有稳定的货源、农户有稳定的销路。2、“农户+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这种流通模式是对“农户+龙头企业”模式的优化补充,即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由农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契约,建立一定的产销关系。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博弈过程中的力量,使得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合作社类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规模小、实力弱以及合法性等问题,渠道权力仍然偏向龙头企业,导致违约情况频发,农户的利益仍旧很难保障。图1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现状二、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输商农户零售商消费者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大户3(一)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的问题从中国的现存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的问题主要有:1、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流通过程包括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搬运、配送等多个环节。从中国农产品流通来看,市场流通主体多而散,运输规模小,致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储存加工保鲜成本、流通中介费用等偏高。“中国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其中鲜活产品要占6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2]2、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从采摘到出售,应该是一个品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以此比例计算,每年约有1亿多吨果蔬腐烂。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更为典型,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对比之下差距明显。”[3]3、流通附加值低农产品流通是通过采摘、加工、运输、储存、配送、零售等环节,使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并伴随价值提升的全过程。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储运、保鲜、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较低,品牌数量少,品牌和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以散装原产品为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数量有所增长,但市场份额仍然较小,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4、流通渠道稳定性缺失及效率低从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现状来看,比重较大的流通模式有三种,其涉及农产品流通组织为批发市场、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它们与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户直接相关,表面上是平等交易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农户始终都是弱势群体,自身在渠道中的权利和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导致违约频发。“据农业部资料显示,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比重不大,特别是合同定单很不完善,订单农业约有80%不能兑现。”[4]5、质量安全缺乏保障农产品流通各环节因运输、包装等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使得流通过程中多有4质量问题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另外,一些出口农产品因为质量安全标准问题屡屡遭遇贸易技术壁垒甚至被封杀,严重影响了农民利益,不利于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二)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1、流通环节繁杂从中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大致要经历五六个中间环节,即:农户→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商→零售商→消费者,流通环节多,流通时间长成为当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一大通病。由于农产品中很重要的一类产品是生鲜农产品,包括从农户田间、果园、苗圃采摘的蔬菜、水果、鲜花等未经加工或虽经初加工却未改变其化学性质的家禽、肉制品、水产品等。在多环节多主体的流通环节链条上,现有的流通保鲜手段都无法满足这类农产品的鲜销要求,直接导致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2、流通渠道权力结构失衡中国农产品流通各模式表现出不同的流通效率、渠道结构、稳定性等特点。但总的来看,中国农产品渠道模式呈现出“权力不平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渠道权力严重向龙头企业倾斜,农户谈判能力弱,利益得不到保障;渠道结构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性,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流通环节纷杂,造成流通不畅,效率低下。“由于“权力不平衡性”和“结构不对称性”,又导致“关系不稳定”,表现为违约率高,使得农户和企业的利益都得不到切实的保障。”[5]3、流通组织功能不健全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和日本的实践表明,十分普遍的农业合作组织,尽管其名称、功能、结构等不尽相同,但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广大农户提供与产前、产中、产后相联系的配套服务,这样就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和多变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接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规模与实力都偏小偏弱,这就决定了流通过程中,渠道权力仍倾向于龙头企业,导致流通的稳定性缺失及效率不高,表现为高违约率。4、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管理水平、组织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低。如国外多采用铁路运输,而在我国,由于受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规模和实力的影响,加上农产品本身价值就低,现有农产品一般采用公路运输,导致从产地到销地的流通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条件简陋,信息化水平低,产5品的分类分级、包装、保鲜、储存、检验检疫等基础服务差。“至今,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我国蔬菜、水果流通损失率高达20%~30%。”[6]落后的流通基础设施,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还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而且给百姓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5、流通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已完全由市场决定。但是,由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低,农户生产和销售都缺乏科学的信息指导,具有适应市场的超前性、技术性和权威性的信息,一般很难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即使是政府网站发布的农产品信息往往也过于宏观,缺少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因此,相对滞后的信息化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三、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一)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流通形成了两种比较典型的流通渠道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无论生产方面还是流通方面,从世界范围来说,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们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无疑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1、美国主要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图2美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图2列出了美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图中的数字表示农产品在各模式中所占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要特点为:(1)流通环节少,流通效率高。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缩短是美国农产品流通的生产者生产者合作生产地中间商大型零售商采购站产地装卸企业兼营装卸的生产者集货批发商委托贩卖商中间批发商批发服务商代理商批发商的配送中心零售商的配送中心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全国性超市连锁店饮食业店消费者农民市场、露天市场78.5%20%1.5%产地批发市场批发市场6一个显著特征。“美国78.5%的农产品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而批发市场的销量仅占交易总量的20℅左右。由于渠道环节少,农产品流通速度快,成本低,从而大大提高了渠道效率”。[7](2)产地市场集中,生产区域化程度高。“由于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蔬菜、水果等生产区域,因而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华盛顿州、密歇根州和纽约州等3个州产量几乎占全国产量的70℅。在整个渠道系统中,产地批发市场与零售商的交易量占98.5℅。”[8](3)销地批发市场分布在大城市。美国销地批发市场又称车站批发市场,主要是因为美国交通高度发达,农产品收获后能够及时地运往大城市的车站,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产品集散市场。而美国的农产品产地并非集中在大城市郊区,而是在遥远的生产区域,因而美国的销地批发市场比较发达。“虽然销地批发市场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但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具有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9](4)服务性流通组织齐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产生了许多专门为农产品交易服务的流通组织,如装卸公司、运输公司、加工和分类配送中心等等。这些流通组织有效地联结了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流通体系。(5)批发市场内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卖、代理销售为主。美国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形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如芝加哥期货市场等。由于采用公开拍卖、代理销售,或购买和期货交易,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机制。2、日本主要农产品流通模式图3日本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生产者农协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产地商人中间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直销点、露天市场7图3列出了日本农产品流
本文标题:中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5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