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7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2.掌握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塞上听吹笛(P3)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①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②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答:“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①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②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作品鉴赏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2/7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三、高考链接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①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②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①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②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③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④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四、牛刀小试前出塞·其六(P13)杜甫挽弓当挽强,射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答:①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②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五、知识补充:3/7(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二)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4/7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2.掌握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塞上听吹笛(P3)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2、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作品鉴赏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5/7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三、高考链接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四、牛刀小试前出塞·其六(P13)杜甫挽弓当挽强,射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6/7五、知识补充:(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二)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7/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育星教育网
本文标题:不教胡马度阴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