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历史地图简介III【五代十国~清】
中国历史地图集作者:谭其骧五代十国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简图十一幅。二、全图画出晋天福八年(943)我国中原和边区各政权的疆域政区以及边区各族的分布地。中原各政权及契丹、大理画出其都城、陪都和部分府、州、军、郡。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一般只标出其大致方位,不画界。三、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各政权历年短促,疆域狭小,政区建制基本上沿袭唐代,变化不大,故一律用简图表示,只画出节镇和府州治所,不画县级和县级以下地名(个别重要地名例外)。各政权基本上按其最大疆域画出。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各一幅,共五幅;北方割据政权包括梁时期的晋、岐和卢龙等镇、十国之一周时期的北汉附见。南方的割据政权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吴越、闽、楚、南平九国和西南边区政权长和或一国一幅,或二、三国合一幅,共为五幅。另西域边区政权西州回鹘、于阗、九姓乌护、葛逻禄等部合一幅,总计凡简图十一幅。四、五代十国各幅的疆域政区以下列年代为准编制:梁晋岐卢龙等镇梁开平二年、晋岐天祐五年(908年)唐清泰元年(934年)晋天福八年(943年)汉乾祐二年(949年)周北汉周显德六年、北汉天会三年(959年)吴闽吴大和六年、闽龙启二年(934年)南唐吴越南唐保大十二年、吴越显德元年(954年)前蜀乾德六年(924年)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南汉乾和十二年(954年)楚南平天福八年(943年)西南边区至五代后期才进入大理政权时期,934年以前,先后经历了长和、天兴、义宁三个短祚政权;特于全图见大理外,另制备928年以前的长和政权一幅。西域西州回鹘等政权和见于全图的契丹一律以943年为准。五、五代十国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参照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地理志》,画出方镇、府、州和府州级的军、监,少数县和县级的制置院。行州用州级注记,制置院用县级注记,符号均作聚邑级处理。部分羁縻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武经总要》、《宋史·蛮夷传》画出,前朝有后朝无或前朝无后朝有者,一般不画。聚邑择要画出。五代十国时期全图梁晋岐卢龙等镇唐晋汉周北汉吴吴越闽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南汉楚南平长和西州回鹘于阗九姓乌户葛逻禄等部辽、北宋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八幅,简图三幅,插图四幅。二、全图画出辽天庆元年、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政权以及民族的分布地。辽境内画出五京、五京道辖区、部分府州治所和边区部族。宋境内画出四京、二十四路治、路界、部分府州治所和西南边境一些羁縻州、部、土著部族区。西夏境内画出部分军司、府、州治所。西南边区的大理政权画出其部分府、郡治所和部族;吐蕃诸部画出其主要城邑、部族和地区名。西北边区的西州回鹘和黑汗(喀喇汗)二政权,画出其主要城邑、部族。三、分幅图辽五幅,宋十三幅,各按其大行政区五道、二十四路分幅绘制,画出天庆元年、政和元年时道或路和府州军监的辖境和治所,县的治所和城镇堡寨关等设治地点,边境部族和羁縻州、部;中惟辽的中京、上京、东京三道,因资料不足,未能画出府州界。辽东京道附插图一幅,北宋广南东、西路附插图一幅。四、辽都中京(统和二十五年即1007年后),又有陪都上、东、南、西四京。宋都东京,又有陪都西、南、北三京。辽五京、宋四京都是道或路的治所,除辽中京、宋东京用首都符号外,其余各京不另制符号,即在道、路治所注记上加注京名。五、辽的地方行政区划道以下一般为府州军城与县(城)二级。府有京府、蕃府之分,州有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史之分;观察以下诸州或隶属于道,或隶属于府与节度州。图中京府作道治处理,凡府州军城作同级处理,不复分别,惟隶于州的城作县级处理;一般只画出府和节度州的界线,不画防御州以下诸州和军城的界线。上京道又有所谓头下军州,是诸王、外戚、公主的私州,不领县;又有西北边界上的边防城,或称州,或称城;图中一概作州级治所处理。除府州县外,辽境内又有许多不在州县界内隶属于招讨司、统军司、都部署司等边防官的部族,大部分无考,图中仅画出一小部分有大致方位可指的部族和边防官的辖区治所。六、宋代路的统治机构主要有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三司,简称漕司、宪司、帅司,分掌一路财赋、狱讼、兵防,此外又有提举常平、茶马等司,总称监司。漕、宪、帅三司的分路之制不尽相同,有些路不设安抚司,分路相同的治所也往往不在一地,图中不可能一一画清楚,只画出转运司的路界和治所,因为北宋监司中负统治一路主要职责的是转运司,北宋一代所谓“至道十五路”、“天圣十八路”、“元丰二十三路”和崇宁以后的“二十四路”,指的都是这种转运司。但北宋中叶以后河北、陕西的转运司都只分二路,而安抚司则河北分四路,陕西分六路,这些路名屡见记载而不见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特在图背列出它们的名称、治所和辖境。七、宋代的州级行政区划有府、州、军、监四种,县级行政区划除县外又有隶于府州的军、监和院、尉司,图中州级和县级分别采用同一符号、字体。此外又有一些城、寨、堡、关、镇、监、井、津、务、场等,或隶于州,或隶于县,本应予以区别,因记载混乱,难以分辨,图中一概用聚邑级符号注记。其中监、井、务、场在州县城郭一里以内者,不另画符号,只按其方位于州县治所旁加标注记。八、西南边区以当地部族首领为世袭长官的羁縻州、县、峒(相当于县),注记同正州正县,符号各降一级。列目于《太平寰宇记》、《武经总要》、《元丰九域志》,属于成都府路黎州、雅州和梓州路泸州、戎州的羁縻州县,事实上北宋初年即已成为摴偶,并非当时仍有此建置;属于荆湖北路沅、辰、靖三州者,政和以前亦已大部分并入附近州县;图中即不再一一画出或列表,仅将少数为史事所涉及者作地名用聚邑级符号注记入图。另有若干羁縻部族和不设羁縻州部的土著部族区如罗氏、罗殿、自杞、特磨道等,标出称号,画出其大致范围,附见成都、梓、夔、广南等路。九、西夏境内除设有府州外,又设有十二监军司以掌防务,因府州领县仅个别见于记载,故只绘简图一幅,画出其军司、府、州治所,军司符号注记同府州。兴庆府附近另作插图一幅。十、西北边区简图一幅,画出1001年西州回鹘、黑汗(喀喇汗)、于阗三政权境内的重要城邑;除都城外,酌情分别作州、县、聚邑三级处理。十一、吐蕃诸部简图一幅,反映公元1038-1065年时的情况。青唐、逻些、匹播、亚泽、布让等城是当时主要部族的政治中心,用首府符号。伍如、约如、叶如、如拉等地区名,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方位。寺院城堡用聚邑级符号注记。建成于十二、十三世纪的一并附见,不另注明。藏布中游地区另作插图一幅。辽、北宋时期全图辽中京道上京道临潢府附近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成都府附近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夏西州回鹘于阗黑汗(喀喇汗)吐蕃诸部金、南宋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六幅,简图四幅,插图三幅。二、全图画出金皇统二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金泰和八年、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政权以及各族的分布地。金境内画出诸京、诸路路治、路界、部分府州治所和边地部族。宋境内画出行在所、诸路路治、路界、部分府州治所和西南边区一些羁縻州、部、土著部族区。西夏、大理、吐蕃地区内容略同北宋,西北边区的西辽境内画出其主要城邑和属部。三、分幅图金八幅,以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制为准;宋八幅,以嘉定元年(1208年)建制为准;各按其时的路制分幅。画出路和府、州、军、监的辖境和治所,县的治所和城镇堡寨关等设治地点、边境部族和羁縻州、部。金东京路、宋淮南东路、广南西路各附插图一幅。四、金都中都(贞元元年即1153年后),又有陪都上、东、北、西、南五京;五京都是路的治所,不另制符号,即在路治注记上加注京名。宋以临安府为行在,实即都城。五、金承宋制,各路也设有总管府(相当于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相当于提点刑狱)三司。三司分路之制和治所亦不尽相同,图中只画负统治一路主要职责的总管府路:皇统二年十七路,大定二十九年二十路,泰和八年十九路。南宋初年诸路遍设安抚司,此后安抚司代替转运司成为一路的主要统治机构,图中所画的路即安抚司路:绍兴十二年十六路,嘉定元年十七路。六、金的地方行政区划路以下为府州与县二级。府有京府、总管府、闲散府之分,州有节度、防御、刺史之分。凡京府皆兼总管府,总管府即一路治所,作路治符号注记。闲散府和州作同级处理。又有隶属于上京路的蒲与、曷懒、速频、胡里改四路和隶属于东京路的曷苏馆和婆速二路,也是相当于府州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因不领民户只领猛安谋克,故不称府州而称路,图中也采用府州级符号注记。猛安谋克是以女真人为主包括归附契丹人、汉人在内用军事编制组成的地方行政机构;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相当于一县,十谋克为一猛安,相当于一防御州。此外边境又有若干统辖游牧部族的部族节度使和群牧所、掌守戍边堡的乣详稳,分别隶属于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三处招讨司。图中标出招讨司的治所,极少数有地望可指的猛安、谋克和群牧所,其他因无考只得从阙。南宋府州级及以下行政区划设治地点的情况同北宋、惟院和尉司并已改县,图中处理方法悉同北宋。西南羁縻地区和土著部族区的情况和处理方法亦同北宋。七、边区简图蒙古克烈等部一幅,按公元十二世纪情况编绘,画出部族分布和一些著名山川、聚落。西辽一幅按1154年至1164年的管辖范围编绘,城邑除都城外酌情分作府州、县、聚邑三级处理。大理全境一幅,中部扩大图一幅,按十二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的情况编绘。全境分为十五个府、郡级政区,画出其辖境、治所,用府州级符号注记;下辖州、赕、部、郡等比较重要的城邑用县级符号注记,其余居民点用聚邑符号注记。宋金时期西夏的疆域政区,除河套地区和湟水流域略有改动外,不见有任何记载,故本图组不为西夏制专幅。吐蕃等部亦因缺乏记载不制专幅。金南宋时期全图(一)金南宋时期全图(二)中都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临潢府路西京路南京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东路利州西路成都府附近蒙古克烈等部西辽大理大理中部元时期图组编例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八幅,插图六幅。二、全图二幅,分别反映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前期全图以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陕西四川、云南、江淮、福建、江西、湖广六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直隶于省的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土司。其时西南地区有一些洞寨尚未归附,因图上无法钩勒其范围,概作省界内处理。有些地方当时建置不明,图中只标地名,不标路府州县。东北标出成吉思汗诸弟封地大致范围。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等,具体建置罕见记载,图从从阙。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二汗常同驻的塔剌思,以首府符号表示。后期全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等司,和甘肃行省以西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吐蕃地区由总制院改称的宣政院及其所辖三个宣慰司的大致范围。窝阔台汗国已不复存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界域不明,故仅标“东部”、“西部”于相应地区,不画界线。二部首府用同一符号表示。其时又设征东行省于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丞相”即由高丽国王兼任,“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行省仅有空名,故只标出省名,仍作邻国处理。三、分幅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元十七幅: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各一幅;中书省及云南、江浙、湖广三行省部分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地图简介III【五代十国~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