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1-中国古代史专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高三历史组2012-03-04【专题概述】先秦(公元前221以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对整个整个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紧急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特别是官营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得到很大发展。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考纲解读】1、考查重点:中国早期两大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手工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手工业的形态及冶金方面;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2、考查方式:从题型看,选择题占绝大部分,非选择题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从考查方式看,注重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图文并茂,考查学生灵活地把握知识的能力。【复习建议】1、注意古今联系,尤其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要从其内涵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的角度进行把握。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营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全面的影响,重点理解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具体表现。3、思想方面,注意区分各家各派的主张,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今的意义。【主干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项目名称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关系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a、中央。-2-b、地方:。c、官吏考核d、法律e、监察:。(2)特点:a、;b、;c、。(3)影响:。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2)地方:。(3)。★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二、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A、土地制度:西周:;春秋战国:。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2)秦汉:。2、手工业:(1)先秦:。(2)秦汉:。3、商业:。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a、;b、;C、;d、。流派代表人物主张道家儒家-3-法家墨家(2)意义:。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入学的主张:①;②;③。(2)新入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思考★:儒家思想里包含了很多至今我们还能利用的观点主张,试着找出若干观点及其对现在的现实意义。。四、中国古代早起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1、科技成就:(1)数学:;(2)医学:;(3)天文学:;(4)造纸术:。2、汉字的演变:。3、文学成就:(1)《诗经》:;.(2)屈原和楚辞:;.(3)汉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不同。。-4-【问题拓展】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中国西方时期春秋战国希腊文明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形成中国与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错点分析】易错点1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例题】(2011年安徽联考)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易错点分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尊女卑观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伸。解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生搬硬套,还要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答案为A。易错点2儒道两家对于“入世”与“超世”的争论【例题】(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易错点分析:儒家和道家对人与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观点相左,差异很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提倡人们征服自然;而道家则主张人们应该消极避世,顺从自然。儒家“积极”,道家“消极”。本题中的B、D两项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体现的都是人类积极进取的一面。A、C两项都属于道家思想,“不以人助天”,人的行为不能妨碍自然,即人应顺应自然,体现了一种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不仁慈的,对待人就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故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5-【历史史观】文明史观1.文明史观的理论分析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文明史观的运用与实践21世纪初期以来,文明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得到重视,并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中学历史的视野,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的几种新史学观点之一。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中多有体现,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1)政治文明史方面:文明史的思想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摒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如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美国政治新体制、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2)物质文明史方面: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笔墨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新课标教材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史学家的目光特别关注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更突出了文明的成果。(3)精神文明史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随堂练习】1、(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3、(2012.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4、(2012.浙江.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2.浙江.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12.江苏.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2.上海.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6-……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8、(2012.北京.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9、(2012.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