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整理
第1页共18页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形成: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禹—桀)奴隶发展:商(殷)朝(前16世纪—前1046年,汤—纣,殷)社会强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镐京)瓦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形成秦(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和发西汉(前202年—8年,刘邦,长安)展时新(8—23年)期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分裂与东晋宋齐梁陈民族融合时期西晋东魏北齐(一)十六国北魏王朝更替西魏北周隋封建社繁荣隋朝(581年-618年,杨坚,长安)会时期唐朝(618年-907年,李渊,长安)民族融合加强与经济继续发展时期渐趋明朝(1368年—1644年,朱元璋,应天—北京)衰落清朝(1616年—1636年称后金,1636年—1912年皇太极—宣统帝溥仪,沈阳—北京)东汉蜀221-263刘备魏220-265曹丕吴229-280孙权辽916-1125金1115-1234蒙古1206-1271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西夏1038-1227第2页共18页(二)、中古史发展阶段说明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最早的原始人类:元谋人。远古居民群居生活代表:北京人。半坡氏族(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氏族公社)文化代表河姆渡氏族(南方长江流域)。2、国家的产生①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商朝和社会变革②强盛的国家:西周(奴隶社会)③纷争、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①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3、封建社会②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的形成、③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与衰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落:⑤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鸦片战争以前)。①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中西晋短期统一)、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4、封建国家的②四个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统一与分裂③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治蜀,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三国时期吴国让()人进入平原屯田,与汉族共同垦荒,有利于民族融合。(三)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建立许多政权,出现了空前的民族民西晋至北融合趋势;族朝时期北魏()改革:顺应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融速了胡汉融合的历史进程。合辽宋夏辽实行(“”)政策,主动吸汉族文化;金时期金灭北宋以后,女真族进入中原一带。元朝:元朝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明清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第3页共18页(四)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设();制焚书坑儒,加强()。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义设立三省六部制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的设(),管理澎湖和琉球。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与在地方:废中书省,设()加文化上:朱元璋兴起文字狱强清朝:在中央:康熙时设南书房,嬴政时创立();文化上:大兴文字狱。(五)古发生在()时期代商鞅变法作用:为()灭六国王成统一创造了条件。著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名改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时期。革作用:顺应和促进了北方()。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对比简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目的确立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经济发展内容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结果取得成功取得成功作用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第4页共18页(六)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七)、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类型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第二类:某一王朝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必须注意到,在封建的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点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八)、难点互动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2、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你是怎么看的?这种说法是对的。汉武帝为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完成大一统,耗费了巨额的钱财,使国库越来越空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迷信奢侈,重用酷吏,使人民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到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不过,面对危机,汉武帝能勇于承认错误,并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注意恢复民力,度过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所以说,汉武帝虽有“亡秦”的过失,却避免了“亡秦”的灾祸。3、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实行的汉化政策不值得肯定,因为它加速了拓拔民族的衰亡。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不赞同。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不能以“文治”“武功”或第5页共18页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拔族汇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4、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这如同是一个炸药包,而陈胜、吴广遇到大雨,行期受阻,这只是一个导火线,有了炸药包,导火线迟早会被点燃,引起爆炸。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商周时期:使用()器工具。具的改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进发展唐宋之际犁田和插秧工具:曲辕犁和犁刀,踏犁、秧马和耘荡,灌溉工具:龙骨水车推广普及,出现牛转翻车。(1)大禹治水(2)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兴修水利(3)西汉:汉武帝时开凿了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4)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主持修浚都江堰(一)(5)隋朝:开凿大运河。农附:中国古代两大至今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简表业的发展半坡原始居民: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发展西汉:从西域输入苜蓿、芝麻、大葱、葡萄、核桃、黄瓜、蚕豆等。水稻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引进推广;唐宋之际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在江南得到扩展;茶叶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朝代名称人物成就作用战国都江堰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至今仍造福人民隋朝大运河隋统一后,两代君主先后下令,开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2)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第6页共18页(二)、手工业1、商周青铜铸造业:人们将铜、锡、铅熔冶成青铜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乳丁纹平底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人面纹方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商朝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大方鼎。青铜器种类按用途可分为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以及生产工具等。2、冶铁业: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3、纺织业:两汉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和欧洲;六朝时期,丝织业的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丝织业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丝织品蜚声中外;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态势,江浙地区出现不少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4、棉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5、陶瓷业: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陶器(彩陶);秦始皇陵兵马俑;唐朝“唐三彩”;两宋出现许多著名瓷窑,景德镇成为瓷都。5、建筑业: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秦朝修筑万里长城;隋唐建筑业兴盛,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都长安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东京商业繁荣,商业区域居住区不再隔离;明朝北京故宫和明长城。6、造船业:三国时期孙吴造船业比较发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三)、商业1、城市的兴起、发展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东西二京)。北魏,洛阳城。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明朝,北京、南京等30多座繁华城市。清朝,北京、苏州、扬州等。2、货币演变:秦朝圆形方孔钱,西汉五铢钱,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会字与铜钱等并用。3、交通:西汉丝绸之路通西域。隋朝大运河通南北。唐朝对外水陆两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达西亚各国。(四)、对外贸易(1)西汉: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2)唐朝:和朝鲜、日本、等亚非欧国家贸易往来,大批外商定居与广州、扬州、长安等城市。(3)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来自亚非欧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4)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5)清朝前期: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第7页共18页(五)、难点互动:1、宋朝时期的都市与唐朝都城相比,有哪些特点?(1)人口更多,东京仅居民就有20万户,临安人口达到百万。(2)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店铺遍及各处。(3)夜市和早市兴隆,打破了过去的都城对商业活动时间的限制。(4)城里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勾栏”。(5)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便于各地物品的交流,推动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和基本经过(1)六朝时期,相对于北方,江淮以南社会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六朝政府推广牛耕等措施,经济出现逐渐上升发展的重大转折,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期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专题三、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1、中国古代战争的有关类型①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②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③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等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人教版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