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阶段复习的方式与策略
1中国古代史复习的策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张书林一、三年高考回顾与展望1.回顾2004、2005、2006年历史高考题所涉及的古代史专题。2004年专题1]政治文明专题:福建卷中俄关系;甘肃卷中日往来、民族融合发展中华文明、农民运动。湖北卷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北京卷中华历史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人权推动人类文明。天津卷各民族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2]物质文明专题:福建卷科学技术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老课程卷城市的发展。甘肃卷民族融合发展中华文明。湖北卷珠江流域文明。北京卷经济重心南移。天津卷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原因。3]精神文明专题:福建卷三大发明;文字资料和文物;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老课程卷儒家学说。湖北卷中日往来。北京卷中国古代典籍;中华历史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天津卷科学技术。2005年专题:政治文明全国卷一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天津卷海峡两岸交往,政治经济制度变化反映时代特征;唐太宗“华夷”观及其影响、乾隆“华夷”观及其影响。北京卷台湾。2005年专题:物质文明全国卷二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全国卷三两汉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北京卷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2005年专题:精神文明全国卷一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点。全国卷二图书报刊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全国卷三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天津卷科学技术推动历史进步。北京卷友好往来促进人类文明。2006年专题政治文明专题:1。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全国)2。元明清对地方的管理;(四川)3。谈判谋求和平;(北京)4。历代不断完善职官制度;(重庆)5。政治文明之一制度的变迁。(天津)物质文明专题:1。唐朝的农业;(重庆)2。清代中后期农业税。(天津)精神文明专题:1。中华文明融汇各民族文化。(全国)2。中西科技比较。(全国)3。“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对照。(北京)4。“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北京)5。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书籍翻译。(天津)6。科技进步和创新。(天津)2.几点想法。1,政治文明以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为命题的主要着眼点,包括一些政策的调整;另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国际关系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2,物质文明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鉴戒;另有物质文明的交流。3,精神文明常考常新,学史方法、文献解读、科技推动文明进步,但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是命题的主要着眼点。二、阶段复习策略阶段复习策略1.课时安排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这是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时间安排要充足。原则上每一节用一个课时进行节目复习,但是有的节相对次要,可以合并。每个单元逐节复习完之后,再归纳阶段特征,讲解1-2个较新视角的阶段专题,使用一个课时。一个单元复习完之后,用一节课进行单元检测,一节课讲评。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安排如下:先秦7课时,秦汉10课时附魏晋南北朝,隋唐10课时,宋元9课时,明清12课时,中国古代史共48课时。48课时数量非常多,时间不够怎么办?一般历史课安排正课5节,晚自习2小时,我们可以统筹安排,不分正课和晚自习。这样,大约复习完古代史需要7个周50天时间。如果时间太紧,可以再次合并一些次要章节,如明清以前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就可以合并为一节来复习。阶段复习策略2.逐节逐目落实知识点最近五年,古代史选择题大都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简单运用。高考题,或是直接运用书本原话,或是将教材原话略加改造,或是另选材料却与教材某一段文字意思完全相同,题目都非常容易入手。因此,我们的古代史第一轮复习,应该着重让学生记忆与理解教材基本知识。基于上述认识,建议每节课这样安排:1。引导学生概括教材基本要点;2。引导学生记忆理解基本要点;3。督促检查学生记忆理解情况;4。对于记忆理解不清楚的知识点再次讲解、再次检查。逐节复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考纲指导复习。2007年考纲出台之前,我们运用2006年考纲。2。教材阅读内容、考纲上没有的内容,只让学生流览标题知识就行了。3。考点教材正文中夹的有小字、材料、地图、插图、注释,课后也有题目和材料,都要引导学生2阅读、分析。4。把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不断用不同方式刺激学生,提高记忆与理解的效率。5。第一轮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大多为学生征订的有一本资料,第一轮资料最好选择逐节编写、又有单元总结归纳的那种。最好我们先做,挑选其中适合自己学生程度的题目,每节课留几分钟学生做题,或者提问。6。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个别人的个别讲解,10人以上的共同问题全班讲解。阶段复习策略3.阶段特征归纳与阶段专题讲解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古代史教材为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设立的有专节讲述,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但是,古代史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分析更好一些。阶段特征的归纳要抓住最主要的方面、最适合的切入点进行概括,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目前我们使用教材的编写,实际上就是按照阶段专题进行的,一般是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专题,这样的专题我们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记忆与理解就行了。除此之外,我们的资料上归纳有一些专题,如一些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等等。下面说说各个时期阶段专题的一些想法。1。专题要小,学生易于把握。2。专题要浅,学生易于理解。3。专题数量不宜多,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掌握;以2-3个专题为好。4。利用1-2个资料上的现存专题,如果繁琐要加以改造,改造得方便学生理解记忆。5。自己有时间可以归纳1-2个新视角的专题。下面试就各阶段特征和专题的切入点作一个简单说明。①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阶段特征可以舍弃,只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抓住“社会转型”这一总体特征来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特征。经济: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由奴隶制生产方式向封建制生产方式过渡;政治:由分封制为基础的诸侯分立向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转变;文化:出现各种学说“百家争鸣”现象。先秦专题1。插图阅读分析能力。我们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来进行分析1]时代和地域——战国;四川。2]可以反映哪些方面的历史?其一,青铜铸造;其二,统治阶级生活;第三,雕塑;第四,教材强调的是青铜装饰画的发展史;第五,装饰画反映了生产、生活和战争史。2。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诸子百家开出的“药方”。墨家:停止战争;任人唯贤。儒家之孟子:反对战争;实施仁政。道家之庄子:反对战争;痛恨窃国。法家之韩非子:消灭战争;中央集权。大家都不喜欢战争,反映了广大人民苦于战争,希望运用一种学说来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法家学说适应了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要求。②秦汉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统一发展的高峰,归纳阶段特征从“统一”这个角度来说: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促进,对疆域的拓展奠定了以后历代疆域的框架;经济上,统一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文化上,思想上出现各家融合而由儒家思想统一的局面,科技、史学、文艺都体现了大一统的风貌。秦汉专题1。“大一统”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渊源于秦国商鞅变法的度量衡、县制等。秦统一,将秦国的土地私有制、度量衡、货币、文字、法律、车轨等加以改造推向全国;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将县制发展到郡县制。“汉承秦制”,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土地私有制、度量衡制、货币、文字等;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倒退,到汉武帝才扭转过来;创新的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征召制、编户齐民制度、太学制度、历法太史制度、乐府制度等。2。“大一统”统治思想的变更。1]”大一统”思想渊源于商鞅中央集权思想。2]嬴政运用的是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思想的进步之处是“今胜昔”、“以法为本”、“中央集权”,局限性是“专制独裁”、愚民、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3]汉武帝运用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阴阳家、墨家、神仙家、道家的一些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来自于阴阳家和墨家,“大一统”来自于法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模仿“焚书坑儒”,建立太学学习秦朝“以法为教”……但是,新儒学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受到皇帝到百姓的拥护,成为官方意识形态。③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分析阶段特征就从“民族融合”来着眼:政治上,民族政权分离而相互借鉴学习;经济上,民族迁徙、杂居,农业、畜牧业、渔猎生活相互融合,江南、西南、西北、辽东的开发,莫不体现民族融合的特征;文化上,各民族思想、宗教、科技、文艺,无不互相学习。魏晋南北朝专题民族融合在经济上文化上的表现。经济上——1]民族迁徙:游牧民族迁到黄河流域;北方人民迁到长江流域。2]各地开发:江南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3]技术的相互借用:农业、牧业、手工业。文化上——1]《齐民要术》和《水经注》;2]佛教道教的传播和佛教艺术;3]文学艺术的发展。④隋唐时期是中国第二个大统一的高峰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开放”,我们可以从“开放”这一角度来归纳阶段特征。政治:吸收历代制度和各民族制度的优点,具有对各阶级、各民族、各邻国的开放性;经济:既重视中原地区,也重视江南和西域等边疆地区,还提倡与其它国家的经济交流;文化:内外文化使者的往来异常频繁,吸收了各民族、各国的文化,隋唐文化异彩纷呈。隋唐专题1。隋唐制度、政策的开放性:31]用人:唐太宗时代确立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的政策。2]行政: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互相牵制监督,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包容性。3]选才:科举制对各阶层开放。4]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定居、任官、通婚。5]民族: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6]文化: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2。和亲政策;1]源于汉高祖,当时是屈辱的;汉武帝时代改造成为搞好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汉朝乌孙公主、王昭君影响尤其大。2]唐朝继承了汉武帝的做法,推行政治联姻:教材上说到的有太宗时代文成公主入藏、睿宗时代金城公主入藏、肃宗时代与回纥和亲。3]和亲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加速了民族融合:民族间政府往来;经济上互相学习;文化上互相交流;生活习俗等方面互相影响。3。中外使者。使者分政府使节和民间使者。1]新罗:留学生崔致远。2]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鉴真。3]东南亚:互派使节。4]天竺:天竺使节;玄奘、义净。5]波斯:互遣使节,国王、王子;波斯商人。6]大食:通使;大食商人。7]东罗马:使节往还。8]非洲:来往;杜环。作用——友好往来;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丰富隋唐经济文化生活。⑤宋元时期是第二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以从“创新”这个角度来归纳。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创新了很多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上,主要是制度的融合和创新,北宋、辽、金、元都创新了很多制度,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文化上,科技、理学、史学、文艺等都开创了新的局面。宋元专题1。各民族政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1]北宋的分权:秦汉设置有左右丞相,隋唐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宋朝继承这一思想,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无不分权。2]契丹:皇帝制运用;南面官基本承袭唐朝制度,北面官也参用唐朝制度。3]西夏:称帝;中书省、枢密院、科举制。4]金:称帝;猛安谋克制。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行中书省;巡检司。2。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汉唐民族之间的和好方式有迁徙、使节往来、和亲、册封、赐姓等。两宋时期民族之间的和好方式有新的发展:1]制度——蕃汉分治。2]和议——澶渊之盟,夏宋和议,绍兴和议。3。民族交流与文化创新。1]契丹学习汉族定居、农耕,学习汉族文化,创制契丹文字,发展活字印刷,寺塔建筑发展。2]党项学习汉族文化,创制西夏文字。3]女真族学习汉族文化,发展火器制造业,桥梁建筑获得发展。4]蒙古族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建筑大都,颁布《农桑辑要》,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编制新历法,元曲兴盛。⑥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但又徘徊于近代社会之前,我们可以从“徘徊”这个角度来概括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又实行地方分权,民族政策既有和好的一面又有互相敌视的一面,对外开放、闭关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阶段复习的方式与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