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先秦寓言1(a)以《望洋兴叹》为例,分析庄子寓言的说理特点。(15分)参考答案1:先秦时候,诸子著书和说士游谈,为了阐明事理,加强说服力,或进行讽刺与说教,都喜欢插入拟人化、夸张性的寓言,使对方很快理解。因此,寓言的丰富与生动成了先秦散文的特征。(1分)庄子是战国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书《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叙述了大量的寓言,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其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分)3《望》很好地体现了庄子寓言的说理特点:12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望》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3分)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这是在说理部分之外,又以具体景物的对照,即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陪衬河伯和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宣扬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将抽象的哲理化为了具体的形象。(3分)三、巧妙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望》出自庄子的《秋水》篇,这篇寓言设喻巧妙,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了深刻的道理。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3分)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文章中排比句和反诘句的配合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这也体现了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3分)【五、《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寓言,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地说明道理。】(学生能分析其中的四点即可,每点3分)参考答案2:《庄子》多以寓言,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自然界草木虫兽等为主题,多属虚构,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而《望洋兴叹》正是取河伯与海神的形象,描绘了一个秋天涨水的季节,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然而到了北海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向海神反省了自己的妄自尊大。庄子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以河伯作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反面着笔,以海神作为庄子思想的代表,从而十分清晰明了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海神、河伯等人物的塑造,想象奇特,胆大丰富。语言浅近自然。《望洋兴叹》多用对话、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不直接说理,而是使道理自然而然的彰显出来。说理浅近自然,又寓意深刻。逻辑严谨,类比推理,层层深入的特点。《望洋兴叹》的第二段中,海神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立论并论证,然后将它推广到人处于世,最后提及“五帝、三王、任人、任士”,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即,个人于万物相比永远是渺小的,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和利益争夺是没有意义的。表现手法。《望洋兴叹》中,对于泾流之大的描写正侧面相结合:既写到百川灌河的汹涌景象,又从侧面写连两岸、沙洲上的牛马都看不清楚,从而表现河面宽阔,给读者形象生动的画面感,与下文海的广阔无际作对比。这给说理的文章增添美感生动,避免枯燥乏味。《庄子》以议论说理为主,穿插以抒情、记叙与描写。通过这样多重的表达方式,避免了单调而晦涩的说理,使文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且易于为人所接受。例如本文中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接着又展现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在这样的说理文章之中,这样具有抒情特色的语言开篇便向我们描绘了一副带有瑰丽奇幻色彩的浩浩荡荡的江河图景,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寓意比抽象说理更含蓄、更丰满、更有理趣,润色了整篇文章。同时通过这两种景象的对比,显示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的客观事实、事理,而且显示了看待世界的两种眼光、两种心态、两种境界,由此也就自然地道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真正做到抒情与说理的完美结合。(学生能分析其中的三点即可,每点5分:举例2分+分析3分)(b)庄子在《望洋兴叹》这则寓言故事中阐释了什么道理?这对身为现代中学生的你有何启发,请结合生活例子加以说明。(10分)本文的寓意:在无限广阔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1我们不能受约束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1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1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努力开拓视野,1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应该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成就。1(5分)举例说明(5分)(言之有理即可)a)根据《五十步笑百步》,试分析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原因,以及他的治国方法。(8分)•民不加多的原因:○1不懂“民本”的重要性(1分),梁惠王没有为人民的生活着想,只关注表面现象,只想通过把老百姓移到安全和食物充足的地方以服民,不去治理问题的根本,更不思考民众的真正需要(1分)。○2经常发动战争(1分)。从文中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可以看出梁惠王喜爱打仗,经常发动战争,满足了自己,却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1分)。•孟子提倡:○1民贵君轻(1分)。在战国时代,人民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孟子,都非常希望增加国家人民的数量(1分)。○2仁政:反对战争、保民(1分)。孟子提倡要“保民”,就是要把人民的耕作时间还给人民,减少税收、减少战争,使人民的生活有依靠。这样国家才能富强(1分)。b)《望洋兴叹》的寓意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代,用寓言的形式来写作,有什么好处?(6分)•寓意:我们不能受约束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应该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分)。•好处:寓言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借譬喻来说明道理的文体。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2分)。用寓言,生动形象,吸引听者兴趣,将人生哲理、道德讽劝、人性讽刺等寄托在故事中,让听者领悟其中的意蕴。容易传播自己的主张。同时,假托别人言论或虚构一个故事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避免主观武断,易于正面说教(2分)。c)对比孟子的语言和庄子的语言各有什么样的特色?(11分)•孟子的语言特色:○1孟子擅长用比喻,长于说理,善于雄辩,气势磅礴(1分)。梁惠王喜欢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2分)。○2善于揣摩对方心理,用设问方式,把握辩论主动权(1分)。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把梁惠王引入自己的“圈套”,让梁惠王自己发现,他为民做的不够,没有“仁政”,这就是“无望民之多与邻国”的原因。(2分)•庄子的语言特色:在说理时,庄子以具体景物来对照,本文中以景物陪衬出河伯和海神两种不同的境界(2分)。庄子特别喜欢排比句和反诘句,增强了说理的力量(2分)。庄子的寓言大多是本人虚构而成,具有多义性,可以根据自身经历的不同对他的寓言进行理解(1分)。1a)庄子的《望洋兴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9分)•寓言一开始就以河伯的欣然自喜、自大自满为下文铺垫,(1分)•接下来笔锋一转,当他看到北海“不见水端”时,不禁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于是有“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慨叹,(1分)•转而讽刺一些世人视孔子为浅见寡闻、批评伯夷为故作清高的人实际上都是浅鄙无知、浮夸不实的,(1分)•进而转为自省:“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承认自己渺小,也为自己的欣然自喜狂妄自大疚责不已,(1分)•借此阐明了本文的寓意:在无限广阔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能受约束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2分)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1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努力开拓视野,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应该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分)b)试分析上述文字在说理上的特点及其语言特色。(9分)•说理上的特点:1)构思奇特,设喻巧妙。虚构出河伯和海神两个人物,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深刻的道理。(1分)2)通过对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分)作者所描绘的河伯与海神这两个形象都出于虚构,他们却拥有丰富的人格与个性。以此两者对话进行说理,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如“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表现了河伯的妄自尊大,而“旋其面目”形象的写出了河伯看到了更广阔的大海后的表情变化,勾勒出了一个自命不凡但勇于承认自己的浅陋的河伯的形象。3)具体景物的对照(2分)对于泾流之大的描写正侧面相结合:既写到百川灌河的汹涌景象,又从侧面写连两岸、沙洲上的牛马都看不清楚,从而表现河面宽阔,给读者形象生动的画面感,与下文海的广阔无际作对比。•语言特色:A《望洋兴叹》善用夸张,语言自由洒脱诙谐,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特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里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展现秋水的恢弘气势,张扬的夸张使人一下子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河水开阔的境界,想像力丰富,神奇怪诞。(2分)B《望洋兴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望洋兴叹》首先以四字短句开头,即“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营造出时间空间的大背景。然后紧接着用长句解释,“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辅以短句搭配描写河伯活动,即“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这样的长短句交错,富有节奏感。(2分)c)先秦寓言的特色是什么?(7分)•内容(3分)①提示生活哲理的寓言,阐明事理,加强说服力“望洋兴叹”(正确认识自我)“买椟还珠”(讽刺舍本逐末)②揭露现实的黑暗和统治阶级,以促其改革。“五十步笑百步”(讽刺统治者好战)③把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反映出来愚公移山(劳动改造自然)学弈(学习要专心致志)•艺术特点(4分)①想象丰富,在虚构的故事中寓有深刻的含义。《望洋兴叹》:河伯见海神的故事说明个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的道理②善于运用拟人化手法,进行了论辩和劝惩。《望洋兴叹》③它同神话、传说一样,多喜用夸张手法④短小精焊的形式,浅显易懂的语言,辛辣幽默的风格。a.《望洋兴叹》是谁之“叹”?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叹”?“叹”了哪三层意思?(9分)•《望洋兴叹》是河伯对海神若之“叹”。(1分)•`河伯从前觉得自己“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是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看不清楚。(1分)`这样它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在自己这里。(1分)`后来它看见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向东看,看不到水的边际。(1分)河伯这才知道自己先前的浅陋,在这种情况下,发出了这一声感叹。•“叹”了三层:`第一层,俗语对自我的写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实际上正是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狂妄自大;(1分)`第二层,曾听说过的短视者的鄙陋:“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有人竟瞧不起孔子的渊博学识,轻视伯夷的气节(有人竟认为孔子见闻少、伯夷仁义不足挂齿),当初自己还不相信有这类人,谁知道自己也是。(2分)`第三层,亲眼所见后的反思:今天我看到你大海的无以穷尽,是因为我来到了你的门前,不然就落得个被大家嘲笑的下场。(2分)b.《望洋兴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6分)`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1分)`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1分)`山外有山,人在天地间是渺小的存在。(1分)`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能受约束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1分)`正确的态度是正确认识自我,开拓视野;虚心学习,正视他人之长、自己之短,得到提升。(2分)c.请比较《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6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