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丑陋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人的族群性格谈阿拉伯世界的现状原因1309001513级1班姜迪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作家柏杨根据自己在不同学校的演讲,加以整理后汇编而成《丑陋的中国人》1一书。书中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中国人由于性格,文化中的民族劣根性造成发展障碍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引发了读者思考,同时也警醒了一代中国人。目光向西转移8000公里,曾经富庶一方,如今满目疮痍的中东。无论是已经千疮百孔的伊拉克,利比亚;还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叙利亚;亦或者是暗潮涌动的沙特,巴林……现实表现不同的阿拉伯国家,但实则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威胁。也许是国家的分崩离析,也许是更可怕的生灵涂炭。阿拉伯国家与社会充满着矛盾,斗争,冲突,暴力与血腥。中国人历来喜欢同情弱者。我们一直都宣称着自己同情苦难中的阿拉伯兄弟,我们常常把阿拉伯国家当今的局势与社会问题更多的归结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或者是归结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均。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这场现实危机主人公的阿拉伯人本身也是导致它的原因之一,其中这个族群内在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其负面的性格特征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阿拉伯人族群的性格与文化特点,源自于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宗教文化等等。千年的传承,如今却也成了致病,而非治病的一针催化剂。无论是在与阿拉伯人有关的教学与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谈及与接触到的阿拉伯人,都符合我们对阿拉伯民族的赞美。他们慷慨,热情,大度,幽默,善于言谈……但同时,通过与不同年1该书结集作者的数十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龄,不同层次的阿拉伯人交往,渐渐的一些族群性的但却是阴暗面性格特点也暴露出来了。阿拉伯人常常也伴随着狡诈,懒惰,唠叨,自我,自大等特点。本文主要从阿拉伯人性格当中的懒惰与啰嗦,多疑与狡诈,冲动与急躁,自大与自我这四点来分析阿拉伯当今的局势。一、懒惰与啰嗦中国人开玩笑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这一句玩笑话最生动通俗的解释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这其中的第一句,则就是很大一部分阿拉伯人所奉行的言行观。研究世界文明史的人会说一句话:“犹太人的头,阿拉伯人的舌,中国人的手。”动脑,动嘴,动手,无疑动嘴是最轻松的。阿拉伯人极善于言谈,这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以及与人现实交谈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往往喜欢大量的重复,却只表达出简单的一两个意思。在BBC,法国24等网站的谈话节目视频上我们也能看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观众来电,几乎都是主持人说一句:“够了,我明白了!”来打断过长时间的谈话,从而保证节目的正常录制。阿拉伯人的懒,也是出了名的。由于地理因素加上气候条件的限制,无法从事强体力劳动的农耕业生产,阿拉伯人只能逐水草而居,然而中东地区草原稀少,水流匮乏,白天温度奇高,寻求水源总是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也造成了阿拉伯人越发的懒惰。阿拉伯人做事拖沓,即使是有时间限制也往往没什么作用,所以在与阿拉伯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也成为了一个容易让双方造成误会的原因。如今的阿拉伯国家,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甚至是大学等公开发表很多演讲,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可是真正付出实践的人少之又少,没有人比阿拉伯人自己更懂阿拉伯这个群体,但是他们往往之流露在言语之中,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没有人愿意为了自己的想法动手,将其付诸于实践。反观中国,我们也有过内忧外患,但我们懂得有了想法,要动起手来干,不是天天打打嘴炮那么简单。没有实干,不付出努力,任何想法都只海上的泡沫,细碎,消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阿拉伯人在文化,经济,政治上越来越处于劣势的很大原因。啰嗦与懒惰,让阿拉伯人首先丧失了改变自己现实状况的根本要素。二、多疑与狡诈西亚北非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严苛,气候干旱,使得发展游牧业为主的早期阿拉伯人无法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渐渐地在历史的发展中,阿拉伯人瞄准了不需要基本物质生产资料的商业,加之阿拉伯地区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东方的中国,印度,东南亚,与北非,南欧,东西欧之间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这里都是必经之地,这给阿拉伯人在当地发展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无奸不商”,这话不免偏激,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经商之人的确比农业,手工业从业者更多个心眼。英国剑桥大学调查显示,越是发达的是商业社会,越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因为这一点往往也是最缺乏的,而且长期的商业环境容易影响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度。在与阿拉伯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可以找到很多相同的话题,聊得其乐融融,但是却很难深入彼此的内心。两个民族在三观上的差别太大。有时候彼此间的沟通,看似台面上的达成共识,实际上阿拉伯人方面却极有可能反悔,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阿拉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اللهءاشنإ”。这句话在汉语里不同的语境下翻译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命由天定的感觉。做事敲定时间,地点,寻求帮助,彼此交流等等,这句话一出现,对方不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有所保留,总是带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一旦按原计划所约定好的事顺利完成了到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可更多时候阿拉伯人出现迟到与纰漏,一句话便把自己的疏忽推给了信仰,足见其内心中的狡猾。在当今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心中依旧存在着这种狡猾,更贴切的说应该是侥幸。他们把自己的未来与出路寄托在别的国家人身上,总是盲目学习其他国家,但每当学习其他国家的治国理政经验的时候,心里也都存有疑虑,且从未把自己最真实,最根本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甚至期盼其他国家能够解救这一混乱不堪的地区。这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而且一旦出现自己所寄托希望的国家无法满足自己自时,便会大肆声讨。多疑与狡诈,让阿拉伯人丧失了改变悲惨现状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无法团结,很难存在互信。倘若阿拉伯人能够更加信任彼此,信任自己的力量,说到做到,不要再心存侥幸,那未来的阿拉伯地区还是属于阿拉伯人的。三、冲动与急躁我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很多时候冲动总是能让历经千难万险筑起的大厦毁于一旦。与生活节奏慢慢悠悠,毫无时间观念完全相反的是,阿拉伯人的性格大多是冲动而急躁的。阿拉伯民族好战,民族血液里似乎就流淌着躁动的因素。由于这里生活生产资料缺少,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从部落斗争到世界大战等等,这里的人们心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恐惧,烦躁,苦闷,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挤压,使得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容易让阿拉伯人做出激烈的反应,从而形成了这个民族群体性的冲动与急躁。冲动与急躁另一个含义就是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在阿拉伯国家电视节目中非常常见。2014年7月,约旦的一档电视节目中,两位嘉宾因对叙利亚问题所持观点不同,两人在节目中上演了口水仗,甚至拿起椅子准备砸向对方,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是一档电视节目,会对观众,对自身都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而与此类似的电视节目在诸如埃及,巴林,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都有上演,简单的问题探讨,最后变成了双方的嘴炮进攻,甚至是肢体冲突。因为急躁冲动的性格,阿拉伯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是不假思索的,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听者的感受,过于直接,鲁莽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对方造成信息接收障碍,令别人觉得得不到尊重,从而造成了沟通效率的低下。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异常冲动与急躁使得现当代的阿拉伯人根本没法干成大事。宏图伟业的完工总是要有周密细致的策划,充分完备的评估,精准合理的分工等等,然而一言不合就吵架的阿拉伯人总是因为情绪的失控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点在阿拉伯当今的政治局势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中国一直倡导政治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可是双方急躁的性格使得两方即使坐在一起,也很难将彼此的话听进去,往往都是以毫无结果收场。冲动与急躁让阿拉伯人又丧失了改变地区现状进程中的重要的推动因素,理性的智慧,全局的考虑。四、狭隘与自大没有人会否认阿拉伯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先进的科技等等,他们应当为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自豪与骄傲。的确,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而骄傲,但是却没有任何权利去贬低与轻视别的民族,人人平等。阿拉伯人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但同中国人不一样的是,阿拉伯人很难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甚至认为这些文化比自己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低很多档次。阿拉伯人很难建立一种所谓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我亲眼见过阿拉伯人因为中国佛道教的多神崇拜而迷惑,甚至当着寺庙里信徒的面去质疑别人的信仰;我也亲眼见过阿拉伯人无法理解中国的多元民族与多元政治(尤其指代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与中国人辩论并支持中国部分地区独立;甚至是简单的吃穿住行,阿拉伯人也不能理解大多数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猪肉,甚至还吃驴肉以及血制品,不理解东亚男生为什么喜欢穿修身裤子,留长发;更有甚者因为无法理解无神论,便会对中国人大肆传教等等。但仅仅是简单的不理解不足以构成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阿拉伯人在表达了不理解后还会讽刺挖苦两句,诟病其他国家的弊端,从而反衬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的优越性。阿拉伯人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点上,与中国人有着较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差距。阿拉伯国家现行的政体有两类,一类是以沙特,巴林,卡塔尔为代表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另一类则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为代表的共和体制。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但都出现过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专权与独裁,大大激化国内社会矛盾。君主制国家一般经济实力更好,国内矛盾激化且有所表现的时候,政府往往通过发放经济补贴来平息民众的不满;而共和制则是出现执政几十年的政治强人,利用政治,军事等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两种政治制度下的统治者们,他们往往很见不得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哪怕是基本立场与根本观点一致,但细节和部分内容有分歧,他们也会心怀芥蒂。他们总是对自己过于自信,自大,但却不知道这也深深的束缚着自己,让自己以及国家统治愈加狭隘。狭隘与自大则根本上决定了改变与提升自身的难度,从而使得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国家愈加的不可能。结语:我接触到的阿拉伯人不多,他们大多都是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大脑里有着那个世界最新潮的思想,可是他们的品性却也有着那个民族深深的烙印。青年人不比历经世事的专家学者来的老练,没有社会化的打磨,不懂得与其他人,甚至是其他民族打交道的方式,有时候的随性在其他人看来便是不尊重,但这却展现出阿拉伯民族最本真的一面。懒惰,狡诈,冲动,自大这些是这个民族与其辉煌灿烂文化极不相称的地方,这在如今的青年阿拉伯人身上依然存在,也说明着在阿拉伯世界教育,尤其是跨文化教育以及思想精神德行方面依然存在缺失。我的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的外籍教师瓦法曾经说,她爱着那片土地,那里的人民,可有的时候她也会失望。那里充斥着动荡与战火,可是那么多人只会高调的呼吁,公开的演讲,甚至更多的人宁愿选择偷渡,葬身鱼腹,也不愿意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亲人,信仰与祖国。“你是叙利亚人,叙利亚是你的国家,你走了,叙利亚也就没了,为什么不合起伙,团结起来留住她呢?那才是家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民族。每个民族都存在自己的问题,甚至是劣根性。但阿拉伯人与其他民族不一样,他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他们承载着曾经光辉的历史文明,现在却遭受着令其千疮百孔的打击,他们有着历史的使命,现世的责任。但愿有一天我们也能听到世界文明史中也开始流传说阿拉伯人的手,如同他们的舌头;我们所认知的“اللهءاشنإ”只有“اديكأت”的意思;我们所看到的阿拉伯电视节目只是主持人与嘉宾说笑畅谈,和气沟通;我们所认识与交流的阿拉伯人不在因我们与他们的不同而迷惑甚至是产生误解。愿他们能够早日团结起来,真正行动起来,愿那里早日重归和平!
本文标题:丑陋的阿拉伯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