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当代史课后题答案第一~第三章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1.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双百方针”第一次文代会时间:1949年7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第三章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1.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地点:北平人物:来自新老解放区的代表824人报告:周恩来《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大会确认: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文学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第一次文代会在后来被当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2.第一次文代会的结果和意义有哪些?(1)第一次文代会在后来被当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的总结和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这一性质的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制订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2)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确定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3)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它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下属的各协会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刊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也在文代会后陆续创刊。3.50-70年代的批判运动主要有哪些?(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开始,报刊评介的文章,虽也有个别对影片的某一局部提出质疑,而大多数则是热烈赞扬。毛泽东认为这种情形,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严重的思想“混乱”,而参与修改、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人民日报》社论(1951年5月20日),发动了这一批判运动。这是对作家、知识分子发出的“信号”,要求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以与国家确立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说。它正被一些人当作旗帜,用来反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因而,这些批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文代会确立的文学规范。(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1952年,俞平伯将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青年批评家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章中提出批评。他们的文章最初发表时,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得以刊出(1954年第9期)。《文艺报》在被指定转载这一文章时,主编冯雪峰撰写的按语,态度有些暧昧(“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去认识《红楼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毛泽东于1954年10月16日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成员等,称李、蓝的文章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提出要开展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胡风等与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派别的矛盾由来已久。1955年的批判,是这一冲突的继续和发展。开始是在文艺思想的范围内,后来成为“政治问题”。胡风及其追随者和同情者,被构造为“反革命集团”。1955年初,舒芜将胡风写给他的34封信件交出,《人民日报》于5月13日,将它们与胡风的《我的自我批判》一文同时发表,称胡风为“反党集团”。5月24日和6月10日同一报纸又刊出胡风和他的追随者被迫交出的来往信件135封,胡风等被称为“反革命集团”。至此文艺思想的批判完全转变为组织上的和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牵涉到全国文艺界的方方面面。1980年9月,中央发布文件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平反;1988年6月,中央有关部门又对胡风文艺思想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复查,撤销和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5)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7)这一运动,连同对胡风等的斗争,是50年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在此之后,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还开展了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主要对象有: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6年第9期)(6)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批判的主要对象有: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论”等。这一批判运动,是“文革”的先声(或“序幕”)。第四章隐失的诗人诗派&第五章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1.结合闻捷诗作,概述闻捷爱情诗的独特风格(1)、“劳动和爱情的赞歌”,拓展当代爱情诗领域。《苹果树下》写了“水渠”、“果园”、“草坪”等劳动场景,还写了苹果从开花、结果到成熟的过程,以此寓写姑娘和小伙子是共同的劳动中相互认识、理解以至最后发展为成熟的爱情的。(2)、善于抓住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的画面,融叙事、抒情、绘景于一体,展示人物的性格,创造诗情画意。《苹果树下》中的果园、水渠、草坪都是描写天山地区的自然风貌;而小伙子以歌唱求爱,《舞会结束以后》中的琴师、鼓手对吐尔地汗的求爱,都是新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尚的体现。《苹果树下》中的小伙子对爱情的热烈、坦率和执着(3)、语言上,达到语言美、音韵美、绘画美结合。(4)、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构成了含蓄幽默、明快的艺术风格。2.郭小川诗歌创作:a、1955-56,《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等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b、1957-66,探索时期。《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1957)、《望星空》(1959)、《祝酒歌》、《甘蔗林-青纱帐》。形式的创新。内容多个人化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受到严厉批评。c、文革后期,《团泊洼的秋天》。政治抒情诗特征1、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正直坦诚的心灵,是郭小川人品和诗品的主要特征。2、抒情中饱含深刻的哲理。3、艺术上具有多样的诗体形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1)、古典诗歌艺术传统与现代汉语结合。(2)、借鉴外国,学习民歌,创造个人风格——新辞赋体。3.新辞赋体是诗人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基本特征是:每节四行,一、三行、二、四行大体对称;押韵严格,节奏鲜明,文辞华美;采用铺陈、排比、复叠、对偶等艺术手法咏物抒情,收到—唱三叹、尽情抒怀、层层烘染、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格凋雄浑明朗,壮美而又婉转多姿,在充满了激情般的诗的波涛之中,常常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主要作品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等。4.十七年诗歌脉络(1)诗歌的“窄化”:①内容和主题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②提倡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③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现代主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被否定。1958年后,诗歌进一步“窄化”:“大跃进民歌”——诗歌歉收的年代;新民歌体。(2)诗人的队伍来自国统区的诗人;来自解放区的诗人;一批年轻歌手走上诗坛国统区诗人渐趋沉寂的三种类型:“九叶”;“七月”;“何其芳现象”(3)诗歌的成就政治抒情诗的两面旗帜:郭小川、贺敬之十七年的爱情诗人:闻捷(4)轨迹:颂歌——新民歌——战歌(5)本时期的诗歌存在的问题:①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②诗歌体式的畸形化。③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50年代初诗歌主潮特点1、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结合2、歌颂的内容广泛,涉及新社会新生活新风貌方方面面;但反映的生活面全部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3、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的统一。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4、直抒胸臆与触景生情式的方法的定型。5、语言率直热烈,不避讳政治术语。臧克家1、歌颂领袖与新生活的颂歌,如《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在毛主席那里作客》;2、书写生活哲理的诗歌,如《有的人》。田间:艺术上战斗的鼓点→民族化的尝试。题材上抗美援朝→少数民族生活。长篇叙事诗《赶车传》——中国新诗史上最长的叙事诗,2万行。主人公石不烂。阮章竞:继续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从《漳河水》到《金色的海螺》严阵:古典化、民歌化倾向。代表作《江南曲》《竹矛》。雁翼:追忆与歌颂,如《白杨颂》。梁上泉:歌颂边疆新风貌与民族团结,如《阿妈的吻》《唐柳》。张永枚:新军旅诗,如《骑马挎枪走天下》。未央:抗美援朝主题,如《祖国,我回来了》《枪给我吧》《驰过燃烧的村庄》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是多民族合唱中的不同声部,新中国颂歌的组成部分;常常采用本民族说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与抒情手段,还有独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相关的意象组合。蒙族诗人:纳赛因朝克图《狂欢之歌》;巴布林贝赫《心与乳》维族:铁衣甫江《祖国颂》藏族:饶阶巴桑《牧人的幻想》白族:晓雪《蝴蝶泉》;张长《捣米》鲜族:金哲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诗可分为两类: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等。2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抒情风格1、闪耀着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光彩,首先表现为对革命理想的吟唱;其次表现在他诗歌色彩的鲜明和声音的洪亮上。2、艺术上,贺敬之注意诗歌的形象塑造,他常常把抽象的概念意象化。诗歌形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既有民歌风味、古典遗韵,也受外国诗歌影响。十七年叙事诗的总体情况状态:繁荣原因:(1)战争时代结束,社会相对稳定(2)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影响内容: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生活;反映建国后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和创造艺术表现形态:一类是注入史实意识,追求史诗品格,反映革命历史斗争和社会演化进程,多采用多卷本形式;另一类与民间传说故事有紧密联系,带有传奇性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成就:(1)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广阔的社会性(2)以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3)在诗体形式和语言应用上,从古典诗词、民歌和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为新诗如何将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找到了新路。】第六章十七年小说1.题材在十七年文学中有哪些特定的涵义?当代关于题材的概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作家“选取他充分熟悉、透彻理解、他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加工提炼的对象,这就是题材”;因而,“题材”对于具体作品都是“特定”的。二、“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延安文艺整风时,毛泽东在《讲话》中要求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必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论述。(结合下一题“特征”)2..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状况有哪些特征?(1)题材被严格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2)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的区分。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紧密关联。因此,“当代”又派生了“主要题材”(或“重大题材”)、次要题材(或“非重大题材”)的概念。在小说题材中,工农兵的生活、形象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形象;“重大”性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