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文化史(台湾高三)历届考题
1高三上中国文化史第一章历届考题1、(D)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C)财产公有制强化(D)私有财产制萌芽【93指定科目考试】解析: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形态,多是以一大型房舍为主体,其它小屋则以此大屋为中心分布,而且数量不多,说明当时公共事务的重要性,为公有制的社会。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筑越来越多,代表公共事务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公有制已逐渐转型为私有财产制。2、(D)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91指定科目考试】3、(C)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叙述,何者适当?(A)先秦诸文明普遍使用青铜器,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单一文明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B)孔子说:「在礼,不在鼎。」说明青铜器是实用的工具,而且是不分阶层、普遍使用的器具(C)由于华北未曾出2现青铜面具与人像,可以推论三星堆文明与黄河古文明间,属于多元发展关系(D)殷商时期,青铜器已经取代木制、石制器具,大量使用在农业的生产上【89日大(社)】解析:(A)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B)不是实用工具,是珍贵的器具;(D)商代的青铜器仍是珍贵的器具,以礼器为多,没有用在农业。4、(B)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运用那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A)发掘出的人类遗骸(B)人类使用的工具(C)遗址中动植物残留(D)遗址周边的环境【87推甄】6、()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具有下列那些特征?(A)牛耕普遍使用(B)青铜器花纹繁复(C)制陶技术发达(D)家畜尚未饲养(E)已经出现文字【86日大(社)】解析:(A)战国时代;(B)商周时代。7、(D)中国文化发展到殷商时代已经粲然可观,我国许多习俗如祭祖等都可上溯到这个时代。但历史学家如何去了解商代文化呢?对于数据取材方面,四位同学有如下的不同意见。请问:其中何者较为妥当?甲说:「对为数颇为可观的甲骨文加以研究,就可以对商代的社会及文化有相当完整深入的认识。」乙说:「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数量虽然不少,能提供的数据却有限,还要利用其它数据。」丙说:「除甲骨文之外,还需要利用金文,也就是铜器上所刻的文字,这样就可以有完整的了解。」丁说:「除甲骨文、金文等地下资料之外,其它后人所撰述的文献资料也必须参考,不可以忽视。」(A)甲(B)丙(C)乙、丙(D)乙、丁【85日大(社)】8、(E)下列何者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内容?(A)村落已形成,并开始了农业的生活(B)已知饲养家畜,制作陶器(C)遗址分布很广,以黄河流域最普遍(D)住的房屋以「半地穴」式为多(E)主要的农作物是黍、麦【84日大(社)】解析:(E)殷商才出现麦作。9、()考古学家说:「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和江苏北部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北地区的新乐文化;浙江北部的河姆渡文化;台湾北部的大坌坑文化。」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最初的情况是(A)这五个地方有农业,有陶器,种植同样的作物,饲养同样的牲畜(B)仰韶、是中心,向东发展至北辛─大汶口,再向南至河姆渡、大坌坑;另一向北发展而成新乐文化(C)不同文化各自发展,呈现多元面貌3(D)各文化因地区的不同,文化内容如作物、牲畜等也有不同(E)仰韶、新乐在西,北辛─大汶口、河姆渡及大坌坑在东,反映出上古东西对立的态势【84日大(社)】解析:山东史前考古的发展主线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新乐文化主要遗址在辽宁省沈阳附近;(A)不同的水候与地理状况会有不同的产物;(B)中国文化的起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已是被弃的旧说;(E)东西二元对立的说法已被放弃,中国文化的起源现在一般学者大都同意是分区发展。10、(D)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里的人群,过着怎么样的生活?(A)他们食用的谷粮取自耕作,食用的肉类则有赖狩猎始能获得(B)由于他们没有贮水的器具,所以他们的居所紧邻水源(C)居民彼此间的经济能力并无差异,社会地位亦皆相等(D)他们有人专事农耕,也有人专事工具的制造【81日大(社)】解析:(A)已知畜牧;(B)有陶器贮水;(C)有贫富分化与族长的社会阶级。11、(BCDE)考古家发现了一座史前遗址,根据下列那些遗迹遗物,可以判定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A)猿人的头盖骨(B)石杵、石臼、石锄(C)陶器的碎片(D)房屋的基址(E)稻米、小米种籽【80日大(社)】12、(CDE)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不同于旧石器时代者,主要在于(A)懂得缝制衣服(B)已有宗教观念,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C)发明农业,减少对自然食物的依赖(D)饲养家畜,稳定肉食来源(E)制作陶器【80夜大(社)】解析:(B)旧石器时代已有信仰未来的观念。13、(ABCE)以下有关文化起源的说法,那些说法已经被现代一般学者放弃?(A)西来说:中国文化源于西南亚(B)东西二元对立说(C)由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四周扩散(D)分区发展说:除中原地区、长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备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E)南来说:中国文化源于印度、缅甸【79夜大(社)】第二章历届考题1、(C)根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初期,某族的居地是:「东接中国,西通西域,长数千里,各有酋帅,部落分地,不相统摄。」这地是指那一族?(A)匈奴(B)羯(C)羌(D)鲜卑【90推甄】4解析:(C)由题干中「东接中国,西通西域」可知是西羌。2、(ABCE)以下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说法,那些已经被现代一般学者所放弃?(A)西来说:中国文化源于西南亚(B)东西二元对立说(C)中原文化核心区向四周扩散(D)分区发展说:除中原地区、长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备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E)南来说:中国文化源于印度、缅甸【76夜大(社)】第三章历届考题1、(ABCD)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一: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资料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A)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C)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D)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E)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93指定科目考试】解析:由数据一可看出柳宗元认同秦始皇建立帝国,并以郡县取代封建的作法,虽然秦始皇是为了维持嬴姓政权万世不衰,但却也使天下人得到好处,故(A)可选;柳宗元为唐代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黄宗羲则为晚明时人,当时宰相制度已废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制度是为满足君王「一己之私」,政事的处理完全依凭皇帝一人的意见与好恶。两人虽均对皇帝制度发表意见,但立论却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不能说谁是谁非,故(B)(C)(D)皆可选,而(E)不选。2、中国历史上,有关户口制度的规范均出于政策的考虑,例如甲时期中规定:祖父母、父母若在时,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但也不许亲等疏远者冒为同户。乙时期却因人民「故意析产分家」而一再强调:祖父母、父母若在,子孙不得分户析财。丙时期中却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5丁而不分户者。请回答下列问题:1.排列甲、乙、丙三个时期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2.在10个字之内说明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的动机为何?【93指定科目考试】答案:1.丙→甲→乙。2.逃避赋役。(注:写赋税者为错误解答。)解析:1.由题干中甲时期规定「子孙不得析户分产别籍异财」,可知甲时期为唐代;由乙时期「人民『故意析产分家』」,可知乙时期宋代;由丙时期「处罚同一户籍内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户者」,可知丙时期为商鞅变法时,故甲乙丙三时期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乙。2.宋代规定,单丁、女户(家中无男子)者,可以不必服劳役,因此宋代常有人民故意析产分家,以逃避赋役的情形。3、(A)一位大臣向皇帝建议降低赋税,指出这项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竟要缴纳十二匹绢。根据该大臣的说法,这是关于那个税法的讨论?(A)唐代两税法(B)唐代租庸调法(C)明代一条鞭法(D)宋代青苗法【92学科能力测验】解析:(A)两税法是以「钱」来纳税,且在夏秋两季缴纳,故会使物贱钱贵,因此使一匹绢的钱越来越便宜,相对的,人民就要卖更多的绢,才足够钱纳税。4、(C)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A)西晋五胡乱华(B)中唐安史之乱(C)北宋亡于女真(D)清末八国联军【92指定科目考试】解析:由题干中「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可知此国家中央集权太甚,造成强干弱枝的现象,强调中央集权,裁汰地方武力,以避免对中央形成威胁,但是结果却造成「外寇凭凌」,导致外族入侵而无力抵御。西晋时晋武帝鉴于曹魏未行封建以致王室孤立,因而大封子弟为王,造成诸侯王势力强大;中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也势力大增,渐不受中央控制;而清末时由于太平天国、捻乱、回变等动乱频繁,中央无力讨伐,多仰赖地方乡勇团练如湘军、淮军平定,因此西晋、中唐及清末的中央权力并不强大,北宋则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地方武力无力抵御女真的入侵,致使北宋亡国,故答案为(C)。5、(D)有一本书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6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92学科能力测验】解析:表中的工人和商人已占总人口的40%。明代时商人可以捐官,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造成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经商人数激增。明代江南地区为了应付海外西、葡、荷贸易的需要,所以工业发达,工人人数也大量增加。6、(B)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那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92学科能力测验】解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成为专制独裁的君主;孟子具有「民贵君轻」的思想,(B)即是这思想的呈现,因此这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的不满。7、(C)某一本历史著作有如下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请问其所指的制度为何?(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八旗制度【91学科能力测验】解析:(C)「万历」和「嘉靖」是明神宗和明世宗的年号,张居正是明神宗时代的首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史(台湾高三)历届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