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国文学(4)第2次课程作业作业答案
1《中国文学4》第2次课程作业(中编)作业答案第13-14讲1978-1989年间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填空题1、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启。2、所谓“两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了十七年时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是新时期文艺拨乱反正的纲领性口号。3、“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品如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4、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一是所谓文学的“寻根”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另一是“现代派”的文学潮流。5、80年代中期被指认为“现代派”文学的,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陈村、韩少功的一些小说。6、“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7、随着“反思文学”的深入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作家不久就开始转到对“人”本身,对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问题的思考。代表作品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以及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8、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成为描述一种突出文学现象的概念。在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的价值上,梁晓声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其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9、长篇小说《金牧场》的作者是张承志,他的小说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10、张承志除了《金牧场》、《北方的河》、《黑骏马》等小说外,另有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11、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12、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作者是史铁生。13、1979年,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14、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等。15、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寻根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除了阿城、韩少功的小说外,另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16、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文学创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潘金莲》等。17、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18、与马原相比,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这在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等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19、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20、格非的小说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他的方式与马原不同,他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例如他的小说《褐色鸟群》、《迷舟》。21、余华的小说发展了残雪的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他在《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残杀。22、1989年3月,《钟山》杂志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新写实”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23、“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一地鸡毛》等。2二、名词解释1、“三只报春的燕子”“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些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预示了新时期文学“转变”的发生。2、第四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这次大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要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任务;重新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两为”方向第四次文代会闭幕不久,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今后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发展方向,不再使用“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并且确定“两为”方向是“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4、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5、改革文学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发展的思考。这就是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按照作品取材的区别,人们一般将“改革文学”划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部分。6、寻根文学进入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8、“新历史主义”小说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三、简答题1、寻根文学的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虽然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进而发现,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过程,形成了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心理”,它积淀在社会每个人的心灵中,决定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第二,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他们希望以文学来弥补“文化断裂带”。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影响,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他们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2、寻根文学的“文化寻根”意识。所谓“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3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虽然还是启蒙主义的话题,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但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是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四、论述题1、1985年前后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1985年前后,新时期文学创作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促动下,出现了新的跃动,实现了文学观念的重大更新,文学创作不再沉湎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批判,而是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真正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学阶段。特征之一是寻根文学的出现。韩少功、阿城等一批青年作家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创作了《爸爸爸》、《棋王》、《小鲍庄》等著名小说;文化小说旨在通过追寻和审视民族文化之“根”,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文学开拓了中国当代小说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特征之二是“先锋实验”小说的出现。代表作家前期有刘索拉、莫言、残雪等,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小说思潮;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等;其创作主要集中于小说形式和语言的变革,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特征之三是现实主义及其他形式特征的创作亦能大行其道,不仅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先锋实验文学,同时也有以武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的大众通俗小说。大众通俗文学从80年代初经由港台转入,同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一样,由南到北在全国蔓延,至80年代中期,基本上占领了广大城乡的基层文化市场。通俗小说、纪实小说等都能在探索与尝试中占据多元文学的一席之地。2、“新写实小说”的演变“新写实小说”从创作题材和出现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的如: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方方的《风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黑洞》等。后期“新写实”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池莉的《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这些作品形式上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和不作主观评价的平行叙述角度,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因此,这类作品具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色。同时,这个时期新写实小说还加强了对小说“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的重视,如方方的《一波三折》《桃花灿烂》《埋伏》等。新写实小说家强调的重点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虽然许多作品表面看来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但其中涉及的事件、情境都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典型化,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3、先锋小说家及其艺术创新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4)第2次课程作业作业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7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