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民俗传承问题浅探
1山西晋剧民俗传承问题浅探学生姓名:落小红指导教师:杨矗崔瑾内容提要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文从民俗传承的视角,探讨了山西晋剧的民俗传承方式,进一步说明了山西晋剧的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以期山西晋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山西晋剧民俗传承发展策略一、民俗传承概述(一)民俗传承的概念传承,“传”有传播、传扬、传递之意;“承”有承受、承续、承接之意。在民俗学里,第一次使用“传承”这个词的是日本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他在1934年写成的一本叫做《民间传承论》①的书中,主张用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日本的风俗和信仰,同时还提出:“今天论及社会,考虑国民福祉的人们,对贫民的实际太不了解。希望民间传承之学能更进一步,给他们提供教诲”。传承性首次成为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之一是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现代社会对传承的理解无非有两种:一是把民俗传承理解为从古到今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另一种观点就是传承既包括时间上的继承,也包括空间上的扩展。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理解民俗传承,其前提是先理解民俗文化,然后在传播,理解其文化内涵在融入现代社会,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其传播开来。(二)民俗传承的方式民俗不仅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方式,亦是人类传承延续的文化。因而钟敬文说:“人们生活在民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没有民俗,也就没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既然民俗与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的变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又是如何传承的?1.通过口耳相传来沿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少不了人的作用,没有人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授,民俗文化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口耳相传的作品直接呈现于传承人口头讲述之中,作用于听众的耳朵,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曲艺、戏剧、俗话、谜语、方言、音乐等风俗贴近现实生活,多依赖于这种传承方式。就拿曲艺来说,历代统治者曾对反映人民疾苦、叛逆犯上内容的曲艺节目进行查禁,但终归根除不了,许多艺人以口耳传给后代,大多还以此谋生,很少有印本,多见口传、家传本,才使得今天有机会搜集、整理到这些传统曲艺资料。2.通过文本书写来传承①《民间传承论》是柳田国男系统阐述民俗学理论方法的著作,书中对民俗学的意义、特色、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民俗资料的分类、内容等作了详尽的说明。2文字、史书、绘画、雕刻等民俗主要是通过文本书写来传承的。雕刻即是以刀为笔,在各类物体上做字画的手工技艺。它是通过在各类物体上雕刻文字,图案等传播开来。口耳相传与文本书写的传承方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文学,无论是客观叙事的,如现代的小说,还是主观抒情的,如自古至今的抒情诗,它既可以凭口头讲述也可以凭书面文本而传播、流布。3.通过物质使用来传承物质使用也是民俗传承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从民俗本身具有的功能和效用的模拟上形成了民俗的不断流动发展,传统民房、服饰、菜肴、食品、酒类、糕点、工艺美术、用具等等的专门制作能够一代代传下来,依赖的是这些民俗物的实效功能和传人的技巧、手艺的传承。著名的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的木架构的外围砌砖墙。屋顶以硬山式居多,次要房屋则用平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宅东南角。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大门、梁头屋脊等处略施色彩或加若干雕饰。这种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民众喜欢居住其间,多少年来,绵绵不绝,他的流传,与它的实用功能和工匠的技艺是密切相关的。其他像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的杆栏式竹楼或木屋,无一不是相沿数千年而不衰。促进其传播的,主要是适宜的功能和养成的习惯做法。4.通过习惯相沿袭有些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入世”,完全生活化了,也就是说成了生活的一个构成成分,成了一种习惯。在民俗的传承中,通过习惯相沿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靠这种方式传承的主要有礼仪、节庆、信仰、舞蹈、娱乐、祭祀、迷信、禁忌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人际礼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如做客:客人到主人家,必先敲门或呼叫,候主人应答招呼请进时在入内。主人对贵客和特邀的宾客来临,比先候于大门外,届时也可燃鞭炮,以示敬意。远客至,必设宴为之“洗尘”,亦谓“接风”,客人吃饭时,忌发出“渍渍渍”的品味声响,为不懂规矩。还有春节贴门神、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等民俗都是通过习惯来传承的。(三)民俗传承的意义民俗,从表层来看,是一个族群传承性的的生存经验、智慧的结晶。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习惯,民俗传承即为技艺和习惯的延续;表现为社会民众群体风行的不成文的程式化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民俗传承就是这些规范和文化模式的现实应用,反映一种活世态的生活相,或生活场、生活流。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和民俗分不开。例如,传统节日,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传统节日的继承,使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了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规范化的作用,具有凝聚社会的思想感召力。传统节日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无形的心意表象,以节日为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的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现代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石。民俗传承并不是完全继承传统的民俗事项及价值观念,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所选择,有创造性的改造,进而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族群服务。从深层结构看,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民俗传承就是要从源头出发,继承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糟粕。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常常不经意的流溢在我们人类每个人的日常言行、器物和观念中。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民俗,民俗传承就是要维持文化基因的传承以及实现恰当的基因变异。3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基因,在现实社会中虽是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但其内部却蕴藏着民俗承受者即群体民众相通的“我们”感---一种心心相印的共同意愿,荡漾着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具有共同精神内涵的集体意识流,并由此构成了群体民众---民族、国家思想精神文化的基础,民族魂、国魂的内核。一国的国魂正是在该国民众世代相继,代代相传的民俗中挑选出来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生活文化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就凭藉有史以来生存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俗精粹,一套适合我国民众人情和国情的文化系统,才得以排除万难,生生不息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俗是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俗传承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构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另外,民俗还是国家统制管理的软件。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对人民的生活、言行产生法一样的效应。民俗这种不同于法律的约束能力,对社会群体的稳定及和谐起着很大的诱导和制约作用。二、山西晋剧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曾经横扫三晋大地甚至整个华北地区的中路梆子还是风采依旧吗?山西晋剧的内容及其民俗传承方式能够说明这一点。(一)山西晋剧民俗文化概述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了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晋剧的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道白清晰明了,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其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打金枝》、《金水桥》等,随着晋剧的传承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现代新创剧目,如《麦穗儿黄了》、《走进绿林》等,同时还出现了晋剧电影《傅山进京》。晋剧民俗是在晋剧发展过程中由广大民众特别是艺人所传承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生活文化,同时,它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山西晋中一带,地方特色浓厚,这里主要介绍了晋剧的唱腔及道白。1.唱腔晋剧的唱腔在唱法上综合性很强,激昂高亢,铿锵有力是其最鲜明的特点,而吐字、立音又与唱腔有着密切的关系。(1)吐字与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一切声乐艺术共同的审美要求。然而,在晋剧唱腔艺术上,对于字、腔、声、情的审美要求,不同于其他声乐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规律及个性。晋剧的吐字艺术要求“尖圆”“喷口”“五音”,其力在声母,“四呼”“平仄”“收声收韵”,力在韵母。为了吐字达到真切的境界,力求在婉转的唱腔中做到字音清晰,送远达听。晋剧唱法还在调动吐字艺术的各个环节的同时,把一个字分做字头、字腹、字尾来完成出声、行腔和收声归韵的程序。如“家”必须唱成“几----衣----啊”;“乡”必须唱成“希----衣----央”。演唱时,除了要求声母五音有力,尖圆分明,四声准确以外,还特别重视字音的圆满动听,收声归韵。如:安、天、生等,收声时必须入鼻音的n或ng。在演出和教学中,遇到很多“吃字”和“倒字”现象,如“江东”唱成“央中”,只唱模糊的字音,而把字头字腹全部吃掉;再比如“盖世”唱成“该使”。总之,在吐字方面形成的这些要求都构成了晋剧民俗。4(2)立音与唱腔立音也可称头腔共鸣,是晋剧唱腔艺术中的高难度技能之一。作为男女演员同用一个调式的晋剧唱腔来说,头腔共鸣显得极为重要。演员演唱时自我感觉声音从头颅深处唱出来,前额部分有膨胀的感觉,头颅部分似乎有东西往上提升一样,同时小腹部和背部形成一股劲,直顶着声音和后脑,立体式的发出来。此时听众感觉声音无杂音,圆润统一,铿锵有力,余音绕梁。行里有句话说“脑后摘筋”,也就是形容头腔共鸣去演唱的戏曲专业术语。由此可见,这种立音是真假声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节奏感,是晋剧唱腔中别具一格的唱法。这种唱法代代相传,就形成了晋剧民俗。2.道白在传统晋剧道白中有些字是晋剧道白发声所特有的,这些特有的发声能体现晋剧梆子的独有魅力,就像京剧一样,它的个别字的发声也不完全是普通话发音,也有他独特的韵白特色。晋剧传统韵白发声如:(1)“脸”字,在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jian”的音,比如梁晓云在唱《二进宫》的时候有一句“讲出来本后脸无光”这时候“脸”的发声就要用“jian”。(2)“街”字,在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jiai”的音,比如丁果仙在唱《空城计》的时候有一句“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落了街亭”这时候“街”的发声就要用“jiai”,再比如丁果仙在唱《捉放曹》的时候有一句“更鼓解发”这时候“解”的发声要用“jiai”。(3)“喊”字在原来的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xian”的音,比如乔玉仙在唱《反徐州》的时候有一句“大堂口是何人大声喊冤”这时候“喊”的发声就要用“xian”,再比如丁果仙在唱《反徐州》的时候有一句“我梦见一苍龙两只虎大堂喊冤”这时候“喊”的发声也是用“xian”。(4)“如”字,在原来的传统唱腔和韵白中要发“ri”的音,比如丁果仙在唱《捉放曹》的时候有一句“陈公台在店房心乱如麻”这时候“如”的发声就要用“ri”。以上是是我们晋剧所独有的道白字,还有一些是我们山西人特有的晋韵发声:如:“何”字我们传统把它发为“huo”;“容”“荣”字我们传统把它发为“yong”;这些字很好地体现了山西梆子的独有魅力,形成独特的晋剧民俗。山西晋剧固然在传承内容方面保留了诸多的地方特色,但这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当然,仅从传承内容上来说还是不够全面的,还应了解其民俗传承方式,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发展现状。(二)山西晋剧的民俗传承方式1、依靠口耳和行为来传承从山西晋剧自身的传承角度来看,以口头传承和行为传承为主,口头传承主要体现在技艺传承这一方面,再晋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戏剧演员的文化水平有限,知识素养不
本文标题:中国民俗传承问题浅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