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缩印版排版完整)
改革文学1开篇之作: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2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3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4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代表作: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反思文学(一)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二)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A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B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2.婚恋主题的开掘: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一、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A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作品重心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B《人生》的主题: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二、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C《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三)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先锋文学(一)1.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2.文学主张:先锋小说作家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3.审美倾向:其作品有时刻意渲染“丑”,他们笔下的美与丑也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4.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叙事策略)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5.意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先锋小说的局限: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代表作品:苏童《妻妾成群》,叶兆言《枣树的故事》,格非《敌人》,余华《古典爱情》(二)马原小说的特点(1)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2)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3)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以剧中人物构成小说故事行动者。“我”、“马原”、叙事人三者或合而为一,或各自独立。人称多变转换频繁。2.小说情节具有发散性特点。以非逻辑的因果关系组合成复式结构。3.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三)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对偶然性因素的强调。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四)余华小说的特点A先锋性: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古典爱情》《现实一种》B颠覆性:a主题性颠覆(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b文类性颠覆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C余华的《现实一种》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新写实小说(一)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1)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二)方方:《风景》(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三)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1)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4)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伤痕文学1刘心武《班主任》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缩印版排版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