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文学革命1、发生时间:1917,2、倡导者以及发表文章: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4.新文学意识:内容人上是追求人和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主张新文体意识,白话文意识5.四大社团:社团名称成立时间地点文学主张刊物创作风格创造社1921年1月日本东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的要求”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初期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小说月报》强调写实主义,着眼于严肃额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娱乐作用。创作“人生派”和“为人生”的文学语丝社1924年11月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语丝》周刊独具风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新月社1923年北京倡导新格律诗;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月》月刊,《诗刊》季刊主张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6.湖畔诗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版诗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7.鲁迅主要篇目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明天》(寡妇单四嫂)、《一件小事》(“我)、《孔乙己》(孔乙己)、《药》(华老栓、华小栓、夏瑜)、《头发的故事》(N先生)、《风波》(七斤)、《故乡》(闰土)、《阿Q正传》、《端午节》(方玄绰)、《白光》(陈士诚)、《兔和猫》、《鸭的喜剧》(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2)《彷徨》主要篇目祝福(祥林嫂)、弟兄离婚(爱姑)幸福的家庭(文学青年)伤逝(涓生和子君)长明灯孤独者(魏连殳)、高老夫子(高尔础)、示众肥皂(四铭)在酒楼上(吕纬甫)3)阿q形象分析1他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农民2觉悟不高,突出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精神胜利法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人的弱点4)《呐喊》《彷徨》主题: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礼教吃人本质8,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的主要特点:P70—71创作特色:a)强烈的主观色彩:取材上较大程度的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一己体验,自我心境;表现生的苦闷,性的苦闷,提倡“自叙传”——自我情绪史。b)以自我为中心,人物(虚构的文学形象)经历与郁达夫相似。c)单一角度的表现手法。d)感伤的抒情倾向是郁达夫创作风格最重要表现特征。e)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讲究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裁,轻视情节事件(直接呼告,心理描绘,景色抒情)f)零余者:特征,怀才不遇,遭社会挤压,处于社会边缘,空有一腔热血,贫困潦倒,不与社会世俗同流合污。g)叙述在“我”的自叙中单一线索展开(“我”的主观色彩)心理描写很有层次感,写出各种状态心理(静止、波动、冲动)冲动——呼告式的自由,外界刺激下的微妙的心理,灵与肉的冲突,道德冲突。h)散文化的小说:注意意境的营造,结构松散,淡化情节i)清丽自然地文笔。①“零余人”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人”的哀怨。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又敏感,孤傲又自卑,浓重的理想色彩,强烈的幻灭感和危机感。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a,主人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b,关切同情劳动者的苦难命运,把一己私情的真切感受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③颓废气息,色与欲的描写:a,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必然反映b,作者身处于窒息的时代气氛中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郁达夫开创现代抒情小说(又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其主要特征有:P72—74①自我的写真: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自我为中心人物,取材于一己体验,表现“零余人”的形象,单一角度的表现手法。②感伤的抒情:这是其创作风格最重要的表现。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注重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裁,轻视情节事件,善于表现外界刺激下的微妙心理。③结构的散文化:结构松散,营造意境,淡化情节。④流丽、清新的文笔《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8,郭沫若主要的诗集有:《星空》《瓶》《前茅》《恢复》⑴诗论的核心“主情说”,即“主情主义文学观”,其主要特征为:尊崇自我,偏重主观,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是艺术家一种内在冲动的不得不发的表现,强调创作的天才、灵感和激情。“文学的本质始于情感而忠于情感”,“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这“情”应是纯真的,饱满激愤的,也是自然流露的。诗是诗人主体兴奋及主体癫狂情绪的产物,是直觉,灵感和心性的显现。⑵《女神》:1921年出版,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P98—100①将五四时代精神于诗人创作个性高度融合统一。②强烈而集中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③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④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女神》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P101—102: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赡丰富的语言,浓烈瑰丽的色彩,突出体现在抒情主人的形象上9,闻一多,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体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诗集有《红烛》、《死水》。倡导新诗格律化。诗论的核心为讲求诗的“三美”P92—93:①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最重要表现的是节奏感要强。②绘画美: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③建筑美: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以求整齐感。10,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诗歌的艺术特色P89: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三,30年代文学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其活动时间为1930—1936年。主要文学活动:⑴左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工作。左联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其成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他们很重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很有声势的文艺大众化运动。⑵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①革命作家在左联刊物和其他进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等。②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和主题。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争,工人群众对资本家剥削的猛烈反抗,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题材。30年代动荡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真实、集中的反映。体现了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2,流派⑴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⑵新感觉派:20年代—30年代前半期的现代小说流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叶灵凤。1932年,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1935年,施蛰存辞去《现代》编辑一职,标志新感觉派的解体。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其真正自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有《将军低头》、《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刘呐鸥为开山作家。穆时英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创作特点P162:①从题材上看,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人情世态,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和病态。②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新感觉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把主体的感觉投诸客体,使感觉外化,创造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③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⑶京派P203: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作家:废名,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主要阵地:《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创作共性:追求艺术的健康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表现“乡土”和“都市”一种文化对峙。政治意识的淡化和艺术独立意识的增强。①较多描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避开时代大潮面前的政治选择,转向文化关照,表现普通人生。②从容节制与古典式的审美趋势。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境界和谐,圆融,静美。④擅长于抒情小说,生活化,散文化的牧歌情调。⑤注重地域文化气息的营造。⑷现代派: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系和繁复的意象来构成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主要杂志:《现代》、《新诗》、《小雅》、《诗志》。代表诗人:戴望舒,其作品《雨巷》是由新体格律诗过渡到现代派自由诗的标志。3,作家⑴丁玲,1930年加入左联。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①早期作品延续五四潮落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