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九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的文学的整体格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渗左翼文学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代表作家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艾芜、叶紫、吴组缃、周文等,还包括东北作家群的萧红、萧军等。京派文学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林徽茵、萧乾。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性,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主义倾向。他们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形式的成熟表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样式。“海派”文学“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代表作家有20年代过来的老海派张资平、叶灵风,及本时期崛起的新感觉派诸作家。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他们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这与强调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视野密切联系、主张文艺和历史的进行取同样步伐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自然形成尖锐对立,遭到了来自左翼阵营的批判。“京派”与“海派”论争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指责上海作家商业化的“玩票白相精神”,引发了这场论争。同年12月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回敬沈从文,反对用“海派文人”一词“把所有居留在上海的文人一笔抹杀”。论争引起了鲁迅的注意,鲁迅批评两派:“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其他左翼作家如胡风、姚雪垠等也撰文参与,批评这两派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这场论争由1933年持续到1934年,显然论争涉及到分居北京、上海的一些作家身上的不良现象。三、作家作品(一)左翼文学1、“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太阳社”。主要成员由洪灵菲、戴万平、楼适夷、孟超、钱杏邨等。蒋光慈蒋光慈是“革命﹢恋爱”题材与创作方法小说倡导者。他自觉地运用文学来为革命呐喊,在急剧的变革年代里,以特殊的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把文学作为为革命呐喊的工具,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果,投合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光明与革命的兴奋心理,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但由于对革命生活和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并且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正面描写革命的作品,有的往往盲目地歌颂城乡暴动、发行集会,画面变得粗暴、怪厉。后期作品大多写“革命﹢恋爱”的主题(“光赤式陷阱”),写得较为肤浅。前期主要作品短篇集《鸭绿江上》,中篇《少年飘泊者》、《短裤党》,后期中长篇《丽莎的哀怨》、《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教材p147)其他“革命﹢恋爱”类作品有: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洪灵菲《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转变》2“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二月》:萧涧秋、文嫂、陶岚、钱正兴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3、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时间、特点、影响、代表人与代表作)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以茅盾为首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小说。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茅盾的《子夜》、叶紫的《丰收》等。沙汀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方治国、邢幺吵吵)以及《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等篇,有人称其为“天府小说”。这些作品大都有骇人听闻的故事构成,由四川特殊的黑暗返照了旧中国普遍的黑暗。与抗战时期沙汀最富喜剧色彩、讽刺最泼辣的小说相比,这时的暴露小说的特色之一是颇有诗意。这是指那种不露声色的文韵,感情内蕴凝重,以及精选艺术细节,擅长于气氛场景的渲染等。这时期已显出深厚的刻画人物的功力,他特别能写出一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中的反动角色。用白描的手法,抓住反面人物丑恶性格中的要害,精选带有心理内容的细节,加以适量的人物历史回叙,余味深长的点染。沙汀小说还以浓厚的地方色彩闻名。吴组缃小说集《西柳集》代表作《一千八百担——七月十五日宋氏宗祠大速写》用白描工笔式的对话组成。通过地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全面崩溃的深刻背景。《菉竹山房》、《樊家铺》(线子嫂)叶紫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梅春姐)等。短篇《丰收》为其代表作,人物:云普叔、立秋叶紫小说主要写湖南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作品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昂扬的色彩,体现出浓烈的悲壮美。叶紫小说提供给人们的是“黑白分明的铅画”:他的故事总是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的人物也只是具有两种情感的强烈的爱与憎,他把生活强化了,也简化了,这种“两分法”的人物设置、结构方式,对以后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的影响。艾芜(1904-1922):短篇小说集《南行记》,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代表作《山峡中》(野猫子、小黑牛)主要写南国边地人民的生活传奇、异国流浪生活,表现在特定环境和时代的流民生活。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并且,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派之内,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清新的革命浪漫主义色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小说。4、东北作家群“九·一八”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这批青年作家富于激情,尤其以萧红受人瞩目。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肖红的《生死场》展示了东北“九·一八”前后的农村生活,并旁及城市生活的一角,这是一个永劫轮回的“生死场”,小说“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北方人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生死场序言》)小说刻画了一系列让人过目难忘的苦难女性形象,王婆、麻面婆、金枝、月英,他们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抗争。东北作家群重要的作家、作品还有:端木蕻良(1912-1996)的《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骆宾基(1917-1994)的《边陲线上》等。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京派作家及作品沈从文:著述极丰。以短篇《萧萧》、《柏子》、《月下小景》、《八骏图》,长篇《边城》、《长河》等为代表。他的小说所提供的城乡对照下的“湘西世界”尤为动人。废名:短篇《竹林的故事》、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芦焚(原名王长简):本时期有小说集《谷》、《里门拾记》。书写知识者的还乡或潜在的精神还乡。其短篇小说《期待》为必读篇目。(46年后启用“师陀”笔名发表《果园城记》《结婚》《马兰》等)萧乾:第一篇小说《蚕》,短篇《篱下集》等。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林徽音:《九十九度中》30年代其他独立作家及作品: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王鲁彦《桥上》、《屋顶下》、《李妈》王统照《山雨》许地山《春桃》、《铁鱼底鳃》李劼人:《死水微澜》李劼人(1891-1962)《死水微澜》以“大波系列”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享名于世。三部作品以成都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变动,是伟大而动荡的时代的真实记录,被郭沫若称之为“小说的近代史”。三部作品中,以《死水微澜》为其代表作,它被视为五四以来同《子夜》、《家》、《骆驼祥子》齐名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并且同《子夜》、《家》、《骆驼祥子》一道,促成了现代长篇小说在三十年代的成熟。人物:蔡大嫂(邓幺姑)、蔡兴顺、罗歪嘴、顾天成(三)海派文学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受到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等的影响,因此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1928年刘呐欧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1932年是其发展期,1932年由施蜇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形成(其他刊物还有《文学工场》等)。他们没有共同的理论主张,明确的组织形式,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要的共同特征。(该流派瓦解于40年代初期)新感觉派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代表作家有施蜇存、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黑婴、徐霞村、禾金等。施蜇存新感觉派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擅场于用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心理带来的扭曲。多写人的性压抑和性变态,焦虑和恐惧。艺术成就较高的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小说集中的作品。《春阳》写一个小镇女子婵阿姨,来到繁华的都市被和煦的“春阳”搅得情欲骚动,但又瞬间即逝了。写了女性在都市文化的诱惑中性的苦闷。刘呐鸥有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描写了都市中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暴露了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展现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穆时英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表现爱情和死亡的主题。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写十里洋场上海畸形的“战栗和肉的沉醉”的风景,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是其名篇。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特色(教材P162较简明)新感觉派小说堪称“现代都市的风景线”,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1)题材上:新感觉派小说主要关注和表现人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爱与文明的冲突;以及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烈反差所造成的人格分裂的痛苦。2)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3)在艺术表现上: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派手法,突出“感觉”,把客观对象主观化,进行主观感情的投射,使对象生命化和个性化。在结构、形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结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内在视角进行叙述;突出运动感和节奏感,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情绪和感受;追求反常规和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常常使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表现“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4)语言上大量使用排比复沓的句式,以加重情感的表现;文体上进行了多种文体风格的尝试,如小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8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