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2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
1专题2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十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2.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3.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B.①处为反极化状态,⑤处为极化状态C.②处Na十通道开放,K+通道关闭;④处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D.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4.下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各项中,不会引发如图所示异常膜电位的是()A.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B.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未及时分解C.部分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受阻D.该神经突触处于低Na+溶液中5.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6.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27.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分解乙酰胆碱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Na+通道的打开,形成一个小电位8.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及Na+和K+电导的变化正确的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9.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3A.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10.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11.γ-氨基丁酸(GABA)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对脑部具有安定作用。下图甲为γ-氨基丁酸抑制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机理(X、Y为影响膜电位变化的两种重要物质),图乙为一次膜电位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物质X指的是γ-氨基丁酸,它不是合成人体蛋白质的原料B.图甲中的物质Y指的是阴离子,它的流入会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C.某病人体内缺乏GABA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D.a~b段主要发生K+外流,b~d段主要发生Na+内流12.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显示的是膜内电位B.钠离子大量内流是发生在cd段C.a至b段为动作电位D.将图甲中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幅度相同13.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4A.阻断了部分Na+通道B.阻断了部分K+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14.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15.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16.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十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17.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18.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5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19.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20.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21.根据下图分析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A.此图可表示突触小泡膜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22.右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3.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24.图甲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无论哪一个神经元兴奋都可以引起其他神经元和肌细胞的兴6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放大后如图乙),其结构和功能与神经突触类似。请据图回答问题:(l)图甲中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末梢释放的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导致A处的神经元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在C→A的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2)图甲中若在骨骼肌处给予适宜刺激,则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3)图乙中①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器)有关,①中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该物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有关。(4)下列关于图乙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突触由②③④构成B.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C.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膜外为正电位D.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有利于接受①中的物质25.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_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________(外流、内流)。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____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cd段Na+出细胞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_______________(不变、增加、降低)。(3)乙图中①是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专题2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