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详解©08级经贸研一班-1-第二章1、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策。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4、第一,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改革以前,由于政府人为的扭曲的劳动力的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改革以后,资源配置逐步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本丰富的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第二,保持比较优势的效应。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于是劳动力的这种流动,有助于为城市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保持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第三,填补岗位空白的效应。与农村地区劳动力相比,城市地区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就业层次较高,而就业层次较低的职位需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填补,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完整运行。第四,促进城市建设的效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计划体制下依赖于投资资源的再分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主要通过自我融资实现。当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的自我融资时,较多的人口和更为活跃的经济就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积累来源。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详解©08级经贸研一班-2-5、第一,如何保持城乡就业的稳定与增长。从需求角度看,目前尚有许多因素是就业形势趋势继续严峻。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人口数量虽最终不能决定中国的长期就业形势,但是劳动力素质的确构成就业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短缺。第二,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WTO时代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这是如果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工资水平将无法平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无法发挥。第三章金融体制与银行改革一、金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1、经济发展途径方面。金融政策本身也是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就短期经济增长来说,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使用货币工具,对货币、利率、信贷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以防止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就长期经济发展来说,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通过政府采取鼓励或抑制金融资产增长,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及保障信贷发放的公平性或歧视性手段,金融政策对资本积累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发展结果方面。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经济货币化的程度高。货币化程度提高以后,能否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金融体系,便需要政府的金融政策给予保障。二、金融深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越来越来越货币和其他金融工具,即后者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深化程度可以从观察金融资产总规模和相对规模来衡量。金融深化相应还表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上面。三、1、货币的发行者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印制货币、发行纸币和铸币,干预外汇市场以调节本币对他国货币的汇率,管理外汇储备以维护本币对外价值。2、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银行存贷款的便利,同事作为政府的财政代理和保护人。3、国内商业银行的银行。也为商业银行提供存贷款的便利,并充当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最后可以求助的贷款人。4、国内金融机构的控制者。确保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章审慎经营业务;还调节银行的准备金率,监督地方银行的活动。5、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操纵者。试图操纵货币和信贷政策工具来实现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四、国有专业银行不能实现完全商业化的原因,在于其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政府要求银行执行政策性金融任务,混淆了商业业务和政策性任务,银行的经营绩效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五、从经济体制的效率看,金融机构多元化可以创造竞争的局面,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从金融深化本身的要求看,随着金融工具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有多元的金融机构,各自专门从事各种不同的金融业务。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六、在货币化的经济中,需要金融市场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同时创造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形成金融资产的价格,改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降低金融资产交易的成本。货币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资金的短期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金融中介,并为中央银行调整储备比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基础条件。在运作良好的货币市场上,通过货币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短期金融资产买卖,是资金的价格反映出其供求状况,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详解©08级经贸研一班-3-并使资金的供求达到平衡。七、如果交易不规范,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1、不具备进入市场资格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2、不应该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被投入证券市场。在这些情况下,就会刺激企业事业单位胡乱集资,交易行为违反规则。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使得挪用的、拆借的资金甚至违法集资得来的资金无法偿还,导致出资人恐慌。此外,那种使用他人资金的金融中介,通常采取一种机会主义态度,在选择投资方向是,往往不是以风险中性的态度来选择预期收益最大的项目,而是选择收益最大但风险也最大的项目。八、由于政府仍然利用率正中手段来实现其经济政策的目标,有时甚至用利率政策来达到其政治目标,因而中国的利率远远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1、在中国,利率始终被政府不恰当的用来抑制或鼓励某些经济环节的发展,而激励目标的选择往往是干预性的。2、差别性贷款也是对利率的一种扭曲,其产生的效果与金融抑制政策中压低利率的效果是一致的。由于这些行政干预的存在,中央银行在决定利率时就不能完全依据于资金的实际市场供求水平。第四章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和地区差异1、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它们是怎么被克服的?(整理了书上的相关内容,请自己截取有价值部分,因为字数太多了)中国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通过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计划资源配置制度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而形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败,首先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果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上投资过多,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经济不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面进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其次表现为技术效率的低下,由于利润不再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尺度,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度又常常不能按时分配物资,经营者被迫维持大量的物资储备,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职工超员、物资超储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便成为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单位的特征。由以上得出结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并不能导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和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引进外资,扩大了对外贸易等,从而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自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后,通过对微观经营单位的放权让利,以及激励机制的改进,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可以预期生产率也应该有了较大的变化。事实上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的综合体现,简称TFP)的确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体制变革的因素,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在改革以前,它对经济增长是抵消作用的,但是改革开放后,TFP大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起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毫不逊色。2、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蕴藏在哪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呈现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显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包括物资资本、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和其他体制改革因素。从这些增长因素的积累趋势来看,我们可以确信过去的增长源泉不会耗竭。第一,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的判断,在于其所具有的很高的资本积累率,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详解©08级经贸研一班-4-而且这个物质资本积累的潜力不会耗竭,持续的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的增长,要有相对充裕的资金积累做保证,中国史少数能保持较大数额的资金积累的国家。第二,劳动力数量不会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从人口数量和结构预测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会长期内保持一个很大的绝对数量,从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比较优势。第三,人力资本积累在继续,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巨大的,人力资本积累已成为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引擎,改革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很快,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逐年递增,而且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迅速增加,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后续力。第四,劳动力转移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劳动力转移将成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提供持续的源泉。第五,较大的技术进步余地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由于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形式来实现技术进步,购买的技术一定是被证明为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因此相较于发达国家开发简短新技术的投入和风险都要低些。此外,制度因素也能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明确的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中国自改革以来,正朝着改善制度环境的方向,提高各个经济环节的生产力。3、改革前后为什么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首先,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源集中于重工业,其次,当时的政策环境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稀缺的资本要素价格反而被压低,因此产业界讴歌偏重,背离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最后,由于生产不是有市场引导,产业机构不符合社会需求,改革以后,随着市场的发展程度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正,同时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产业结构向靠近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社会需求方向调整。4、进一步的产业调整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答:在我国改革以前,由于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造成了我国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而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点处于徘徊状态,有的处于下降态势等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