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专题二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专题二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考试大纲考查要求: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09汕头一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2、(09汕头二模)右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2009高考江苏单科)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07广东高考)【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08广东高考)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1956年——1976年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探索时期1978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1949年---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1953年---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一、1949-1956年的经济建设(向社会主义过渡)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专题二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一、1949-1956年的经济建设1、恢复经济:1949-1952年材料一: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没有石油,没有重工业,连火柴甚至都没办法生产!而在全国人口中,几乎9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人均寿命也不过35岁!材料二: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的基本国情。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中共采取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2、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①背景:A、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政治)B、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经济)②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一、1949-1956年的经济建设1、恢复经济:1949-1952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①背景:A、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政治)B、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经济)②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内容:特点:实质:“一化三改造”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使生产资料由私有改为公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①背景:A、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政治)B、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经济)②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析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③实践A、特点B、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及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途径或策略项目目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合作化途径,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合作化途径,参加手工业合作社。途径:国家资本主义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特点:和平赎买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②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③实践:三大改造对农业:(1953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土地仍是私有制),1955颁布…决议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1951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途径:国家资本主义策略:利用,限制,改造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阶段:1953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本主义)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两个阶段1956-1966年正确的指导思想探索中的失误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阶段(文革)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A、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B、内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当前主要任务;应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评价:正确的探索,指导了经济建设蓬勃开展。2、“左”倾错误影响下的曲折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影响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左”倾错误影响下的曲折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B、大跃进原因:总路线;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南省建起的土高炉群。跃进产量高!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2、“左”倾错误影响下的曲折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运动中左倾错误表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2、“左”倾错误影响下的曲折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的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特点:“一大二公”D、“左”倾错误的特征:资料(P163)E: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运动中左倾错误表现为高指标、瞎指标、浮夸风)2、“左”倾错误影响下的曲折二、1956-1976年的探索与曲折(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召开3、纠“左”的措施及结果A、方针:B、措施:B、结果:4、文革中的经济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但“左”倾错误未彻底纠正。总结:探索中曲折的表现及教训A、曲折的表现(略)及原因B、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改造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改革体制的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内容:B、意义: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改革体制的含义3、经济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等确立经济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方针重大转折点(揭开,现代化建设)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改革体制的含义3、经济改革的序幕:4、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农村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改革体制的含义3、经济改革的序幕:4、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A、农村管理方式:产业结构: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的农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成效意义(课本P87)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者凤阳小岗村的第一份农村改革合同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产业结构的改变乡镇企业
本文标题:专题二十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