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货币金融史课件06复习用
1中国货币金融史论纲课件中国货币金融史概论一、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指中国社会货币金融产生与发展史。该学科是以历史唯物论和马列主义的财经理为指导论,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史论结合,阐明中国社会货币金融产生发展的客观过程,探讨揭示中国货币金融的发展规律,论述中国货币金融的管理体制及政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评述中国社会货币金融的思想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建立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二、基本内容的划分三、关于中国货币金融史学研究的理论性与现实性分析(一)、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的理论性分析(二)、中国货币金融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分析2、关于中国货币金融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分析1、总结经验,为现实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历史是现实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是现实的温床,现实是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树根与枝叶的关系,历史是根,现实为枝叶,根深才能叶茂。(2)镜子和影子的关系。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经验有助于帮助我们鉴别现实的是非曲直,现实中也有历史的延续。(3)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历史经验对现实有借鉴指导意义。毛泽东。(4)互相转化关系。现实转化为历史,几乎是无时不在的;瞬间即为历史;历史转化为现实,一是表现为静态文物的延续性的转化,如历史上的钱币,等,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这就不光是影子问题,而是历史的活生生的现实表现。二是表现为动态事物的转化。如,金融机构,各种融资模式如股份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历史与创造现实是一致的。2、丰富历史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史学与理论的关系。(1)史学是理论抽象的客观基础;金融史与金融学的关系,如,国债论来源于国债经验的抽象(2)史中有论,论中有史,史学本身就包含实践史与思想两部分史,王茂荫货币改革论;贾谊、晁错的货币集权论;孙中山的钱币革命论等。3、提高政策水平史学与政策的关系。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变迁是金融史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背景采取不同政策,既有扩张,也有紧缩政策。历史上既有成功的政策,也有失败的政策。(1)有助于丰富金融政策知识;(2)有助于提高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方面的决策能力和自觉性。历史经验证明,政策的制定与选择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4、提高科研水平史学与科研的关系。(1)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料和论证的根据;(2)推动创新研究,推陈出新。历史创新必须与历史比较,创新是对历史成果的突破,超越和跨越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新在什么地方。5、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1)古代货币金融史,有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古代货币文化和许多富哲理的货币管理思想。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开创的古老的货币文化与货币金融管理的丰硕思想成果(2)近代货币金融史,可以使我们加深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内如何利用货币金融杠杆压榨人民,而贫穷落后的中国又是如何遭受列强所掌握的外国金融的侵略与掠夺,从而可以激发我们改革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二)方法1、坚持历史唯物论科学的指导思想,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比较法。3、联系法。复习题:1、货币金融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2、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货币金融史?第一章中国先秦时期的货币与信用第一节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一、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二、中国货币起源于夏朝(一)学术界对中国货币起源的看法(二)中国货币于起源夏朝夏朝大致具备了货币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从出土文物上看,夏朝的商品交换已有相当明显的发展。夏代已有远距离交换物品出土。反映夏代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绿石即非本地所产,而是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这说明夏代具有货币产生的商品交换基础;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夏朝遗址出土了原始货币贝。据有关文献反映,这种贝壳已不完全是一种装饰品,而是有一定转让支付职能的货币。除海贝外、还有仿造贝如石贝、陶贝、骨贝等。第二节中国商、周时代的货币一、商代的货币(一)贝币流行更广、数量大、种类更多且在社会交往中广泛使用。(二)商代有金属货币出土,这是商代有金属货币的有力证据。(三)、货币的名目多二、周代的货币(一)金属货币的地位上升并趋向简化。(二)、货币管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31布钱体系2、刀币体系3、圆钱体系4、楚币体系第四节先秦时期的货币思想一、单旗的字母相权论(一)、单旗与周景王1、单旗2、周景王(前544—520)(二)、子母相权论二、《管子》的货币思想三、《管子》货币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第五节先秦时期的信用信用与金融的概念界定是,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转让形式。大多为增值性的有偿转让。包括商品与货币的转让。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货币资金的借贷和商品交易中的预付与赊销。既有货币性信用也有商品性信用。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包括规则与行为。包括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各种经济行为。如存贷、金银与外汇的买卖、金融信托租赁、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活动和结算等。由此信用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金融是信用的延伸与发展,信用活动就是金融活动。6页背面一、信用的产生及文献中的周代信用(一)、信用的产生历史条件及分类复习题一、为什么说中国货币于起源夏朝?二、试述战国春秋时期四大货币体系。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第一节秦朝统一货币一、秦朝的建立及统一货币的经过(一)秦朝的建立(二)秦朝统一货币1、秦始皇三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货币改革令,宣布“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万县棠: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1979年版。)并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黄金单位为镒,每镒为20两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仍沿用金版,饼金等旧形制。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汉书·食货志》秦取消了珠玉银锡龟背等物的货币资格,视为宝贵的装饰器物,不再作为货币投入流通,从而大大简化了古代的货币。2、秦朝统一货币的重大历史意义4经济意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货币统一,扫除了货币流通的区域性障碍,有利于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方便商品流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与空间,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意义,货币统一是国家政治统一的体现,同时它也有利于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因为货币是国家法定的流通手段,它必须以统一的政治局面为基础,同时它也有利于加强统一政治局面。秦朝统一货币结束了六国货币不同一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财政意义,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收支管理。历史影响:体制创新。开创了高度集权的货币管理体制,货币的发行权与管理权集中于国家,奠定了统一货币管理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对以后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制度创新。建立了圆形方孔轻便实用的新货币流通体系。统一了货币单位,确定了货币的重量,规范了货币的形制,结束了以往货币种类多样,区域色彩浓厚,流通不畅的局面。建立了半两钱的货币体系,为西汉进一步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创了条件。具有划时代意义。形制影响深远。第二节西汉进一步统一货币一、西汉初期的社会背景及政策二、西汉统一货币——五铢钱的建立到元狩五年(前118年),除三铢钱开始铸行五铢钱,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拓与创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西汉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币制改革,取消了允许郡国铸钱的放权体制,改由中央统辖的上林三官统铸五铢钱,五铢钱重3克,制作工艺规范,造型精美,大小适中,流通方便,有的穿上有横划,成为官炉钱。汉武帝对流通货币也进行了高度集中统一,把五铢钱规定为国家法定的唯一流通手段。三、汉武帝统一五铢钱的意义汉武帝进步完善和发展了秦朝开创的圆孔形的铢两货币体系,并确立了新的五铢钱体系,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货币大统一的新时代。1、经济意义:推动了西汉经济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货币经济运行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职能作用来实现的。货币的统一与稳定,有助于降低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成本,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2、政治意义:货币统一有助于加强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与稳定,货币发行及管理的放权与分散,是造成国家经济与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西汉前期发生的吴楚齐国之乱,在很大程度上与郡国货币铸造与发行权的盲目扩大有关。由此汉武帝统一五铸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政治上的统一与稳定。3、货币意义:体制创新。建立并完善了集中统一的五铢钱体系。消除了因货币分散质量不高和不稳定带来的混乱及给社会流通造成的不便并由此引发的中央与地方的矛盾。54财政意义:统一与稳定的货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时强化了国家财政的经济基础,为财政的充实与发展创了有利的条件。货币不仅是商品流通手段,也是国家充实财政的重要工具,货币的政策与财政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货币政策也是财政政策的体现,货币政策历来是充实国家财政的政策工具,货币的统一与稳定既有助于提高国家收支安排的效率与效益,也有利于降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成本,促进越来越多的财政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西汉的算赋、口赋、更赋已按货币征收,这显然有利于充实财政;5、历史影响:西汉确立的五铢钱体系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31年)流通长达739年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及民国初年,可见其历史影响之深。四、西汉的铁铸币五、西汉关于货币问题的论争六、秦汉货币政策的考察第三节王莽的货币变改一、王莽的生平与评价二、王莽变改革货币的主要内容一、东汉的货币(公元25-220年)东汉基本上延续了汉代五铢钱体制,没有大的改变。再铸造工艺上比以往有一些进步,外形更为规范美观一些,东汉在董卓以前,货币情况基本上是稳定的。董卓以后钱币趋向混乱,这与政治背景有关。第四节秦汉时期的信用一、国家信用(一)放债(二)借债二、社会信贷三、利率两汉官府信用与民间信用利率是很不相同的。政府救济性信贷,名义利率当然不会很高。且常有免债的优惠;政府经营性信贷利率低于社会信用利率也是肯定的。社会信用的利率包括高利贷利率总体上是高于工商业的经营利润的。至于高利贷利率更是很难确定的。汉代已出现高利贷阶层——子钱家。毋盐氏贷给出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将领一千金黄金,利率为本金的10倍。毋盐氏因此“富埒关中”。西汉晁错讲,农民借高利贷有“倍称之息”的说法。此可理解为利息为本金的一倍。秦汉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形式比较单一,只限于放款;以民间放款为主;高利贷多;范围比较广。复习题:一、秦朝统一货币的重大的意义。二、西汉统一货币的重大的意义。6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第一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货币一、三国的货币(公元220-265年)二、两晋及南北朝的货币(公元265-420年)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信用(公元265-—587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用,在当时各方面背景的影响下,私人高利贷资本发展比较猖獗。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政治上分裂动荡的年代,经济发展缓慢,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一起,统治者搜刮严重,社会生活很不稳定。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在这种背景下,以高利盘剥为特征的信用借贷则更为猖獗,高利贷放宽的大户放款的规模很大,范围很广。对此多有文献记载。南朝宋代吴郡人顾绰以放债、出债、举贷而远近闻名“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起责”,家里存有放债得文券有一大橱。在战乱动荡的年代,重利盘剥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前凉张骏以100%利率向社会贷放谷帛,到期不还则强行出卖田宅。《魏书.张骏传》卷九九。有些王公贵族依仗权势以10倍的利率强行向社会放债。南朝宋文帝之子晋平王刘休佑,以短期放款100钱,到期需以1万钱归还。由于该时期政治的腐败,压榨的深重,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官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结合的更为密切。一些大的官僚贵族不顾国家的禁令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及自身名声的败坏,仍从事高利贷以牟取暴利,有些因此被举报而名声扫地。北齐太师王坦、太保孙腾、司徒高隆之、司空后景、录尚书元弼、尚书令司马子如等皆因大肆参入高利贷而被尚书左承宋
本文标题:中国货币金融史课件06复习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89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