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7)明治维新;(8)戊戌变法。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四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这八场改革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但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第一部分综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1、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他们设想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11矛盾的结果。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2、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3、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二、【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2、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有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具有艰巨性、复杂性。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例如,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可见,梭伦改革是成功的。总之,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的进行评价。三、【改革成败的原因及启示】1、改革的实质及原因(背景):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原因大体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促进思想解放,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改革的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4、成功的改革:(1)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2)中国: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5、失败的改革:(1)外国:苏联和东欧改革。(2)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四、【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①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新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各国纷纷改革变法。③军事:战争的需要——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1)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2)必要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实行宗主督护制,强兵——直接动力。④思想:私学兴起,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思想合乎要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思想理论武器。⑤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2)必要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3)可能性:客观:三家分晋削弱对手的力量;士人游说,为秦国招揽贤能创造可能性;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易受认同,尚武精神。主观:诸侯会盟,秦国遭拒,孝公发奋图强,顺应时代潮流,任用商鞅变法——(抓住历史机遇)。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阶级矛盾尖锐;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反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3)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实权,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主要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成功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适应了历史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评价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强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改革不彻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经济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同点都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废旧制,立新制,新制为历代沿用;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促进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阶级基础)③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①经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②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④思想:
本文标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