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模拟检测(A卷)1.(2011·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封建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唐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第(3)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第(4)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2)设置羁縻府州。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2.(2011·福建龙岩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大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况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材料二康熙三十年(1692),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也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1)唐太宗不赞同隋炀帝修长城的理由是什么?在修筑长城问题的认识上,康熙帝与唐太宗相比有何异同?(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中的“理由”根据材料意思,从解决边境问题来思考。“异同点”根据材料来概括,相同点从修筑长城的态度来思考,不同点根据解决边境问题措施来回答。第(2)问围绕长城历史文化价值回答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理由:修筑长城并不能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同:都认为长城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持长治久安(或都反对修筑长城);异:唐太宗认为主要靠良将镇守,康熙帝认为要靠得人心。(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或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据《清史稿》整理材料二(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汗、王、贝勒、台吉各自率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掌聿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据魏源《圣武记》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2)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根据材料二,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解析:本题围绕康熙帝巩固祖国统一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应注意从噶尔丹叛乱与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康熙帝改西藏地方体制几方面作答。答案:(1)关系:噶尔丹在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意图: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达赖喇嘛身上,妄图迷惑不明真相的信徒。(2)创新: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予职衔,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朝廷命官的序列。历史意义: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将之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4.(2010·江苏盐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大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大宗和康熙帝民族政策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以及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来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中的“不同”可以通过材料对比得出结论,“时代特征”从唐朝、清朝分别处于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角度来回答。答案:(1)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2)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模拟检测(B卷)1.(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素《西方哲学史》材料二“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即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情况。说明他分类执行的标准。判断古希腊著名城邦国家雅典践行的是哪一种政体?(3)谈谈你对材料三这句话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希腊先哲学术成就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直接概括为逻辑学和科学的分类。第(2)问,“分类”可以直接对材料二概括归纳即可,切忌全部照抄,注意提炼。“标准”与执政者人数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哪一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民主制。第(3)问,可以理解为真理高于一切。表达的既有非常尊敬老师,但并不因此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答案:(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2011·福建厦门文综)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他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一、二,指出柏拉图与孟子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在未来社会的设计方面,柏拉图和孟子的主要着眼点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要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关史实说明。如政治可从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局限入手,文化可从雅典的人文思想等方面阐述等。第(2)问,柏拉图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理性等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而这三者的和谐就构成正义,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统治者的作用。而孟子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希望中的理想社会应是远离饥饿,同时道德高尚。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主张的相似之处,及各自的出发点。答案:(1)背景:希腊政治体制弊端显现,文化繁荣(或思想活跃)。(2)相同: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夏普塔尔说:“拿破仑的执政使法国闪现出辉煌的光芒。”歌德说:“……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摆布钢琴一样……”司汤达说:“拿破仑向世界证明经过了多少世纪之后,恺撒和亚历山大终于后继有人了。”(1)结合史实分别说明以上三人对拿破仑评价的依据。(2)你认为上述三人中哪一位的评价隐含着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的原因?为什么?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分别说明夏普塔尔、歌德、司汤达分别从哪方面评价拿破仑的。第(2)问应从三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中找出隐含着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原因的评价,并说明理由。答案:(1)夏普塔尔评价的依据: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歌德评价的依据: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确立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他的军队四处征伐,使欧洲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国的附庸,并且在这些国家推行《民法典》等。司汤达评价的依据:拿破仑像恺撒一样成为独裁者,建立了君主制;像亚历山大一样四处征伐。(2)司汤达的评价。因为拿破仑对外国的征服战争,最终给法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拿破仑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终失败。(如答歌德的评价也可,但要理由充分)4.(2010·江苏徐州一摸,25)阅读下列材料:李时珍,字东壁,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量所增亦如之。唐茎查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型堂又增一百二十种,至茎勇监、壁堕丛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张廷玉《明史·方技传》请回
本文标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0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