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讲、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与内容⑴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原因):①经济破产②工农不满情绪增长③反革命叛乱④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⑵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在农业上,用粮食税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②在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鼓励私人贸易。③在工业上,实行租让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把一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如电力、石油等。把一些小企业出租给合作社、某些机关和私人使用。企业中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由国家控制,如燃料、五金部门,后来只限于国防部门。企业在财务上有完全的独立性。另一类为私人企业;在企业内部改集体负责制为厂长负责制。保留工人委员会,实行工人监督;最后,建立劳动报酬级差制。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党内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种是左派空谈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退却,实施新经济政策是放弃了10月革命的成果,提倡富农经济。第二种是右的看法,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失败。提出要把重要的工业、企业也租让出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党外的资产阶级也希望苏维埃政权蜕化变质。最突出的是所谓“路标转换派”。路标转换派:是10月革命期间逃到国外的白俄知识分子集团,曾在1921-1922年,在布拉格和巴黎出版《路标转换杂志》,号召知识分子参加苏维埃政权,使苏联加速蜕变为资本主义。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大肆宣扬,苏俄的复辟是无疑的,可争论的只是具体时间和细节问题。1921年4月21日,列宁写了《论粮食税》一文,对新经济政策作了解释,回答了人民的疑问,澄清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驳斥了资产阶级的污蔑。《论粮食税》要点⑴论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⑵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工人与农民的经济联盟;⑶列宁论述了对资本主义既要限制,又要利用的原则。(具体文章看《列宁选集》第4卷)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经济。1921年苏维埃政府进行了清党工作,开除了17万党员,占当时党员总数的25%,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⑴使濒于破产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⑵调动了各行业人的积极性,国内局势因此而稳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⑶终于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3、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与苏联的成立2关于苏联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我不详细讲,只概括说一句,总的来讲,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接近战前水平。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30日,根据斯大林的提议决定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1923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一届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上通过了第一部“苏联宪法”。1924年1月31日,由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最后批准。宪法分为苏联成立宣言和盟约两部分。宪法还规定了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以莫斯科取代圣彼得堡,作为苏联首都。最初加入苏联的有9个加盟共和国,1924年在中亚成立了3个共和国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塔吉克,加入苏联。1940年,二次大战前夕,斯大林为了建立东方战线,通过外交途径使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3个国家加入,这就形成了后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4、恢复时期的俄共党内斗争⑴列宁的逝世与列宁遗嘱从1918年列宁被刺以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22年3月,俄共11大时,病重。所以不准备参加会议,但为会议拟定了提纲:①要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②党要与人民群众一道前进;③提出选举斯大林为中央总书记。但在大会召开时,列宁还是出席了大会并作了报告。会后,病情更加严重,动脉硬化。1924年初,病情稍有好转,但在1924年1月21日,不幸去世,享年54岁。列宁在患病期间共写了7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监察院》、《宁要少些但要好些》、《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民族区域的自治化问题》。前5篇是自己写的,后两篇是列宁口授由秘书记录下来的。其中《给代表大会的信》被人们公认是列宁遗嘱。这封《给代表大会的信》是秘密的,一般人不知道,但托洛茨基把它吐露给美国人伊斯特曼。后来收入了《列宁全集》第36卷。信中对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斯大林、布哈林和皮达可夫6位中央委员分别指出了他们的优缺点。在肯定斯大林优点的同时,指出:“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是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有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这份被称之为“列宁遗嘱”的信,后来被俄共中央一些领导人长期利用,成为党内斗争的工具。⑵反对托洛茨基的斗争1921年,列宁患病后,提议由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3人主持日常工作。领导权掌握在这3个人手中。列宁去世前后,托洛茨基发现斯大林要用党代替国家。1923年秋,托洛茨基联合46名签名发表声明,又给中央写信,抨击官僚主义。1924年秋,托洛茨基发表《论列宁》,《十月的教训》等,攻击列宁,说列宁主义是根据他的不断革命论提出来的。说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他的不断革命论完成了思想上的改造。3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主要内容:①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间断的。俄国革命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农民是社会主义天然的反对者,无产阶级必然与农民冲突。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要向农民进攻,消灭私有制;③世界革命的不断性。俄国与其它国家同时发生革命,革命才会成功。他把希望寄托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上。所以,托洛茨基反对工农联盟,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实现。他认为俄国革命只是世界革命的起点,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1925年5月,俄共召开会议,集中对托洛茨基进行了批判。解除了托洛茨基陆海空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改由伏龙芝担任。后来进行了清党,92000名党员被清除,主要是大学生、职员和干部党员。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社会主义前途问题和工业化的提出1925年4月,俄共14次代表会议,讨论了社会主义能否在苏联建成的问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为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苏联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理由:政治上,有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把资本主义工业收归国有,国营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会议作出了为争取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的决议,并决定交由14次代表大会讨论。代表会议与代表大会的区别与联系:代表会议:类似中央的扩大会议,为了研究问题,吸收中央以外的人参加。代表会议只能讨论问题,不能做决定。代表大会:由选举的代表参加,决定重大问题。一切决定须经代表大会通过。1925年12月召开了第14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中央作了政治报告。全面讨论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问题。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要把俄国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由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工业强国。新反对派:会上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组成新的反对派。他们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否定苏联有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新反对派主张苏联应当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在苏联优先发展农业,过10-20年之后再着手工业化,现在主要是出产原料和粮食,将其输出国外,而从外国进口机器。他们还反对团结中农,认为中农不可能成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要实行中立中农的政策。新反对派提出要撤消斯大林的职务,被大会拒绝。大会还决定把“俄共”改为“联共”。新反对派主要是列宁格勒代表团。他们回到列宁格勒,发动共青团拒绝执行14大决议。斯大林派莫洛托夫、基洛夫、加里宁等回列宁格勒作解释工作,指出新反对派的错误,97%的党员拥护14大决议。撤消了季诺维也夫列宁格勒党委书记的职务,由基洛夫接替。2、工业化的方针4⑴工业化的纲领: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重工业,只有在重工业的基础上才能装备工农业,迅速提高生产力;②只有重工业发展了,才能扩大无产阶级队伍,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③如果不能迅速发展重工业,就不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④为了加强国防,使红军得到先进的技术装备,也必须发展重工业;⑤如果首先发展轻工业,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苏联随时可能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和干涉,可能使工业化夭折。⑵资金来源问题(资本原始积累)联共提出以下4种办法:①国营企业的利润,包括对外贸易;②农业税。实行工农剪刀差。实际上是为了发展工业,剥削农民;③发行公债,借款于民。1925年以前,公债达3.67亿卢布,1925-1930年,国债上升为25.5亿卢布;④生产节约。规定要削减行政开支,重点用于建设。投资情况:1926-27年度,投资10亿卢布;1927-28年度,投资50亿卢布;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32年,投资510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1932-37年,投资1375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人民吃了不少苦,农产品价格一直偏低,坑了农民。3、联共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1926年,新反对派与托洛茨基分子组成了托-季联盟。他们在1926年的四月全会、七月全会和十月政治局会议上与布哈林、斯大林、李可夫等人展开争论。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⑴关于苏联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⑵关于党的若干现行政策、路线问题。①在国际共运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应建立统一战线。托-季联盟否认资本主义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要求退出社会民主党,另建工会。②在工业化政策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只有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才能实现工业化,因为农村是工业的市场。农民生活不提高,工业化不可能实现。托-季联盟反对提高人民生活,主张用提高农业税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③在党的组织问题上,斯大林认为党的机关是党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代表着群众的利益。托-季联盟认为党的机关已经腐化、官僚化,要实行党内民主,说斯大林是暴君、独裁者。结果: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斗争,托-季联盟彻底失败。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被开除出党。托洛茨基拒绝接受,被流放到中亚的阿拉木图。后来从阿拉木图流亡到土耳其、欧洲、美洲等地,在国外成立了第四国际。最后在墨西哥被斯大林派去的特工用狼牙棒砸死。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写了悔过书,又重新入党。4、工业化的进程:分三个阶段:⑴1926-1927年,工业化的开始;⑵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工业国;5⑶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⑷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战争中断。工业化中的两项措施:⑴注意技术的作用为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1935年5月,又提出“干部(指技术干部)决定一切”,打破了资产阶级对技术的垄断局面。⑵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煤矿一名矿工,他于1935年8月30日夜晚,在6小时采煤102吨,超过技术定额13倍,创风镐采煤的世界记录。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斯达汉诺夫运动,开展劳动竞赛,并实行物质奖励。5、工业化的成就与问题⑴成就: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⑵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具体讲:①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绝对化;②用剥夺农民的办法积累资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三、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由于群众还不知道集体化的优越性。小生产限制了农民的眼界,农民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土地。所以必须满足他们的土地要求,这就决定了不能立即实行集体化。否则,就会破坏工农联盟,匈牙利革命是血的教训。列宁并没有放弃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他认为:⑴首先,必须实现农业集体化;⑵实现的方法:必须是示范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⑶农业集体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1927年12月,联共15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拟定了扩大集体农庄,建立国营农场的计划。如何看待这个方针?从长远看是正确的。但从实际上看是不合适的,是对实际作了错误的判断。商品粮数量减少的真正原因:在于农业政策上有失误。①农民负担过重。余粮收集制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实行粮食税后农民
本文标题:世界近代史第五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