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而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正因为此,教学模式被看成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一、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介绍1、教学模式分类从心理学出发可将教学模式分为: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的个性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的合作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模式分为: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着重于整体化出发的教学模式,如最优化教学模式;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掌握教学模式;着重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等。从教学活动特征出发分为:指导——接受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情趣——陶冶教学模式;示例——模仿教学模式等。2、我国常用的一些教学模式。1.“引导—发现”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是数学新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自主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以及布兰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等教学理论。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发现”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引导—发现”模式的实质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教材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则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学费时较多,对教师教学要求高,难把握,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要求。交流讨论案例[案例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师:(小黑板出示例题)如图4-1,A、B是两个地方,中间有大山相隔,为了测量AB间的距离,另选一点C,使A、B、C三点构成三角形,并在AB、BC边上找到中点E、F,他在测量完E、F的距离后认为2EF就是AB的距离。那么,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验证一下这两个问题。生:我量了,结果是AB等于2EF。师:(对全体同学)你们量的也是这个结果吗?生:(全体)是。师:只用直尺量出来的结果,能代表一般性吗?生:(大部分)不行。师:对,只用直尺量出来的结果不行,不具有一般性,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想办法来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动手证明,大约10分钟)师:有谁做出来了?说说你的理由。生:用平分线等分线段定理证明,引一条辅助线,得出一个平行四边行……师:很好,请你到黑板上来把你的结果演示给大家。生:我发现这两条线段是平行的。师:你的发现太棒了!这正是我们马上要学习的内容。(回头看黑板)请同学们看一下,他的做法正确吗?生:正确。师:你的做法与他是否相同?生:我是这样做的……生:……师:同学们能有这样多的做法我没想到,我真为同学们高兴。刚才同学们发现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这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2.“活动—参与”模式“活动—参与”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以学生主体探究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等数学活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弗莱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活动参与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习方面,活动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教学模式有多种形式,如数学实验、数学调查、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测量活动等。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这种模式的一般教学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归纳与猜想——验证与数学化。在“活动—参与”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以专家、权威的角色出现,而是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关系,切忌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交流讨论案例[案例2]摸到红球的概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7.3)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并交流活动经验,帮助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在丰富的实际问题中认识概率是刻画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概率帮助自己作出合理的决策。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七章“可能性”的最后一节,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以及实际操作了“转盘游戏”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学生在前面两节课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有了一些体验和感受,可能会得出可以用分数来刻画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列举出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学习计算事件概率的公式,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打下坚实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能对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活动过程,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的意义;能对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概率意义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各色小球若干。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师:组织学习模拟某商场抽奖活动。1)多媒体出示海报一张,内容如下:某商场特举行抽奖活动,凡摸到红球者获一等奖,摸到绿球者获二等奖,摸到黄球者获三等奖。2)准备一盒子,内装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白色、红色、黄色、绿色小球。学生活动:1)一个学生上讲台模拟抽奖活动;2)学生从台上盒子中摸出一球;3)摸球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摸出各色球机会的大小。师:提出探究的问题: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评析: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第二环节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准备:一只盒子,内装3个红球和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其中红球分别编上号码为:1号,2号,3号。白球编号:4号。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轮流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选出一位同学作好摸球结果记录。分析试验结果:统计摸出球的号码及颜色。师:(板书)摸出一个球有可能出现的结果:1号球,2号球,3号球,4号球。摸出一个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1号球,2号球,3号球。师:同学们,你们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吗?你能表示这种可能性吗?学生大胆尝试,并相互交流。(评析:让学生经历摸球活动并体验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也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第三环节建立模型师:(板书)P(摸到红球)=,P(摸到红球)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也称摸到红球的概率。学生分组讨论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师:准备两只袋子,一袋内装入4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红球,另一袋内装入4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白球。学生轮流从袋中任意摸出一球猜想,摸到红球的概率大吗?并分组交流讨论。师:你从以上活动中得到什么体会?(板书)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0<P(可能事件)<1(评析:让学生从摸球活动中自己体会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第四环节应用与拓展提出问题:任意掷一枚骰子“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生:P(“6”朝上)=师:请同学们想一想:P(小于“4”的数朝上)=?,P(奇数朝上)=?。然后1)做一做190页的随堂练习。2)用10个球设计一种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是。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展示小组设计方案。(评析:利用公式计算概率的目的是熟悉公式并体会概率的意义,学生根据要求设计的游戏体现了概率模型的思想)第五环节归纳总结师: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感。(评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作出合理的决择。概率就是刻画不确定性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模型,学习概率要避免机械套用公式进行概率计算,所以这节设计了若干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发挥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提供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节课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从以上案例我们了解了“活动—参与”模式的教学方式,下面对认识长方体一课的教学活动进行比较研究,加深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思考。3.“情境—问题”模式“情境—问题”模式强调创设问题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又引发出新的学习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一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熟悉或感兴趣的实际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情境—问题”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究(观察、分析)(猜想、探究)(求解、反驳)(学做、学用)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情境—问题”模式的核心: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内在联系: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数学问题是重点,解决数学问题是核心,应用数学知识是目的。教学方法:教师采取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科学的讲授。交流讨论案例[案例4]图形运动与函数①(罗静)一、教学设计在中考的后期复习阶段,教师如果仅靠“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是不可取的。虽然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能凭一些固定模式和
本文标题:中学数学教学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1860 .html